close

 BB 1993-06 Cov.jpgBB 1986-04 Cov.jpg

 

 

http://www.enterbay.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0/01/rm_bl-2010.jpg

BB 2008-10 Cov.jpg

 

 

 《黑帶》雜誌與李小龍真功夫革命

作者:朱建華

自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以來,我們經常會聽到關於美國《福布斯》雜誌排名世界富豪榜的消息。

這個榜年年都有榜評公佈,而我們的國內媒體亦會年年跟風報導,每每掀起一股富豪榜熱潮。

我們普羅大眾,雖然與這些天外飛仙般的富豪們毫不相關,卻往往對這些富豪新聞、對於這些

榜單多多少少有過關心和八卦。

一個遠在美國的經濟類媒體,在大洋彼岸輕輕扇扇輿論的翅膀,為何就有如此的全球性影響力?

簡單的答案,就是因為它是世界級的權威媒體和始終站在業界前沿的具備強大公信力的專業媒體

品牌。因此,在它涉獵的專業領域,它握有話語權。

美國《黑帶》(BLACK BELT)雜誌就是這樣一個在世界武壇具有強大公信力的專業媒體品牌,

一個世界級的權威綜合性武術媒體。

為了證明李小龍的出類拔萃,龍迷往往會以“李小龍曾被評選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來舉例加以佐證。

那麼,李小龍曾被誰評選為世界七大武術家?

答案是《黑帶》雜誌。

那其實已經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事情了,但是人們就是津津樂道。

這就是《黑帶》雜誌的權威影響力。

或許不為更多人所知的是,李小龍及其創立的截拳道,與《黑帶》雜誌的人和事,在其生前逝後

,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深厚的淵源。

bruce lee fighting method2.jpg tao of jeet kune do.JPG

 《李小龙技击法》                                                 《截拳道之道》

 

比如說原《黑帶》雜誌主編、《李小龍技擊法》的整理編寫者水戶上原先生就是李小龍

親傳弟子;比如說李小龍是出現在《黑帶》雜誌封面上頻率最高的武術界風雲人物之一;

比如說李小龍的兩大名著《李小龍技擊法》、《截拳道之道》是目前由《黑帶》雜誌出版

社出版,並自出版以來,至今仍然暢銷全球的經典武學名著。通常,《黑帶》雜誌武術出

版物按國別或武術派別來分類商品,其中唯一以武術家個人名義單列分類的只有李小龍;

比如李小龍曾先後兩次入選黑帶群英殿,1999年更被評選為“世紀十大武術家”之首—

—這比所謂世界七大武術家顯然要風光許多——等等。

 

BB 1995-04 Cov.jpg

值此2007新年之際,在本博客,在這個讀圖時代,我們將嘗試著從

一、《黑帶》雜誌與李小龍真功夫革命;二、《黑帶》雜誌評介李小龍

(《黑帶》群英殿與李小龍、《黑帶》雜誌封面人物之李小龍、《黑帶》

雜誌之李小龍紀念專輯)兩個方面,圖話李小龍、截拳道與《黑帶》雜誌

的方方面面和點點滴滴。

今天,首先圖話《黑帶》自1967年以來對於李小龍創立截拳道、挑戰傳統

武術以及引導世界真功夫革命的強力推介和支持。

從某個程度上可以說,正是《黑帶》雜誌的權威宣傳、評介和公正支持,才使

得當時被傳統武術界人士視為“異端”和“叛逆”的截拳道真正在武術界得以

確立並獲得公認,而李小龍更是有效的借助了《黑帶》這個不可多得的媒體平

台,在專業領域內淋漓盡致地發出了龍的武術革命最強音,有力地推動了截拳道

的武學思想的廣泛傳播,從而在世界武壇和各國武術家、武術愛好者群體中產生

了深遠的影響,並與當時各種相對先進的武術思潮和實踐潮流相互激蕩,最終深

刻地觸動和引發了世界性的真功夫革命,形成今日以全接觸自由搏擊和MMA競技

為主流的現代武術發展大格局。

BB 2000-03 Cov.jpg

一、1967年:“加藤”的中國功夫

1966年6月,李小龍獲得機會參加由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投資的一部

26集電視連續劇《青蜂俠》的演出,它是李小龍進入美國影視界的處女作。在這部

電視劇中,李小龍飾演男主角“青蜂俠”的助手兼司機“加藤”,以高強武功與青蜂

俠一起懲奸鋤惡。



《青蜂俠》1966年9月9日在美國首播直至1967年7月14日停播為止,由於

李小龍出色的表演加上眩目的真功夫,風頭常常勁壓男主角,而受到廣大電視觀眾和

專業人士的格外青睞,獲得普遍好評,由此李小龍在美國電視觀眾中一夜成名,讓李

小龍的武術事業和影視事業“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B 2003-09 Cov.jpg

自此後,不僅有許多美國片商陸續邀請李小龍在多部影視劇中客串演出或擔任武術

指導,為李小龍日後決定全力投身武術演藝事業、最終龍騰香港、名揚天下打下伏筆

,更通過電視劇的高效傳播,引起了美國人,從普通電視觀眾到武術界專業人士對於

“加藤”所使出的快如閃電、一擊必殺的中國功夫的濃厚興趣。李小龍讓當時只知道

空手道和跆拳道的美國人瞭解到原來世界上還有厲害的中國功夫,空手道源自中國功夫。

順應此種熱潮,《黑帶》派遣雜誌記者麥克斯韋 波納德(Maxwell Pollard)專程

在洛杉磯振藩國術館採訪了李小龍,並於1967年10月號、11月號分兩期長篇

連載《“加藤”的中國功夫》專訪文章。

BB 2006-09 Cov.jpg

在連載文章中,該記者寫下了他對李小龍功夫的直觀感受,指出李小龍的功夫動作“

就象一隻豹子發動攻擊和反擊,為捕獲獵物潛步接近,並發出力度強勁的重拳。有時

,他快速側踢對方膝脛,標指攻擊眼睛,同時不失時機的採用肘擊和膝撞......動作精

確無暇、乾脆俐落,是一位無與倫比的格鬥家”[注一]。

BB 2007-11 Cov.jpg

面對記者,李小龍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他先進的革命性武術觀點和超前的訓練理念

,並親自與他的弟子李愷現場演練,對比展示了與傳統武術截然不同的截拳道科學的技

戰術特點。雜誌正式刊文時,還配上了多幅李小龍在各種場合與另外兩位親傳弟子

黃錦銘、依魯山度演練的截拳道技術演示圖照,較完整地展現了截拳道的全接觸實戰訓

練體系和風格特徵。

BB 2009-10 Cov.jpg

在11月號《黑帶》連載中,李小龍更首次正式在媒體上公開了自己獨創的武學體系,

正式公佈其英文名稱為“JEET KUNE DO”,同時加以闡釋其為

“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翻譯為中文即“截擊拳法之道”),

從而成為截拳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

BBY 1976-10 Cov.jpg

通過與記者長談,李小龍相對溫和的批評了傳統武術的形式化弊端,認為無論

功夫、空手道還是跆拳道等,都是“以非整體的拳法結構作為基礎的”,那些

固定的套路和形式化的對打無法適應活生生的變化萬千的真實搏擊。正因為如

此,李小龍拒絕記者將截拳道當作一套新的拳法體系或固定門派武術來看待,

因為截拳道是沒有規則限制的,它只是每個練習者自我表達的基礎。李小龍還

重點介紹了截拳道的“三要素”理論和“雕像說”理論,指出截拳道就是

“用最少的動作及體能消耗直接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我的功夫沒有秘密,

我的動作是簡單、直接、非傳統的”,而截拳道的修行,就如雕刻一尊雕像,

不是不斷地添泥加料,“日益增加”,而是不斷拋棄不必要的東西,

“日益減少”,直至能夠無限制地、本能地自我表達。

BBY 1989-YB Cov.jpg

有趣的是,採訪途中,當記者聽李小龍介紹到截拳道“三要素”,要求李小

龍詳細解釋“直接”一詞時,“幾乎就在這句話脫口而出的同時,李小龍的

錢夾子飛了起來,出於本能的反應,波納德立即站起來抓住了它。李小龍說

‘這就是直接。你憑著本能感覺行動,沒有浪費時間。你只是站起來抓住了

錢夾——你沒有先蹲下來,嘀咕著擺出馬步或做一些傳統的動作。如果你那

樣做,你就抓不住錢夾。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要侵犯你,直接向他出拳攻擊

,不要做多餘的、複雜的動作!否則,你就會被徹底打垮。如果是真正的街

頭格鬥,你漂亮的襯衣早就被人撕成碎片’”[注二]

BBY 1993-YB Cov.jpg

李小龍此種即興地生動活潑地闡釋拳學理論的方法,正是截拳道所強調的啟

髮式教學法——不是直接給予學生現成答案,而是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

——給這位元《黑帶》記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BPBL 2001- Cov.jpg

二、1968年:李小龍的訓練方法

1967年,《黑帶》在10月和11月號連續兩期連載推介李小龍功夫和武學新思想

,由於李小龍觀點大膽超前、新穎犀利和極具突破性,引起了《黑帶》讀者,特

別是一些傳統武術界專業人士的強烈反響或反彈,贊同者有之,猛烈質疑者更是

不乏其人。一時之間,李小龍完全被置於武術界輿論風暴的風口浪尖之上,在傳

統武術勢力大行其道的當年的美國武壇,李小龍因此成為眾矢之的。

BB 1967-10 Cov.jpg

例如加斯堡空手道會空手道教練保羅.阿爾直接致信《黑帶》強烈質疑李小龍。

他寫到:“親愛的李小龍先生:我是一名空手道教練,我曾拜讀過你在<黑帶>

上所寫的文章,對於閣下文中的觀點,我毫不贊同並且反感。你在文章中說,

空手道只注重形式,並不實用。這種話聽進來極似只學了五、六個月空手道就

以武師自居,到處吹牛行騙的那種人的腔調。同時,我敢肯定你對套路的認識

十分淺薄。我可以隨時提出一百個論點來反駁你”,然後,他在信中一口氣列

舉了六點來反駁和質疑李小龍,其中在第二條他尖銳地寫到:“閣下與助手串

通好的所謂‘寸勁拳’表演,簡直就是騙局。如果把那張助手後摔時坐倒的椅

子拿走,就算助手胸前沒有拳靶保護,李先生的‘寸勁拳’不過把助手‘推’

開幾英尺罷了,這種把戲,我也能隨時表演”。對此,李小龍回信給予公開答

複:“我的觀點是針對某些中國武術的傳統流弊,而非空手道。如果你所學的

武術並非花巧不實或呆滯刻板,那麼你完全不必介意我的言論,並為此懊惱。

另一方面,我並無五、六個月的空手道學習經歷,事實是我從未學過空手道。

不過,我和我的助教們,倒確實收過一些曾學過空手道的學生......用不用椅子

並非‘寸勁拳’的關鍵問題。事實上,許多空手道界極負盛名的人士都可以告

訴你——‘寸勁拳’是‘擊打’而非‘推開’”[注三]。

BB 1971-09 Cov.jpg

就這樣,李小龍不得不在《黑帶》雜誌上連續多期答讀者問,面對讚賞或抨擊

,連消帶打,笑傲江湖,但是仍然意猶未盡。

BB 1974-08 Cov.jpg

1968年,《黑帶》雜誌年刊《BLACK BELT YEARBOOK》承接《“加藤”

的中國功夫》文章主旨,應讀者強烈要求,再次發表了李小龍專文《李小龍的

訓練方法》(TRAINING METHODS OF BRUCE LEE),更加系統的介紹

和闡釋了李小龍的嶄新武術創見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術訓練科學模式,為

初創的截拳道的確立和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當其時,儘管《黑帶》雜誌旗幟鮮明地支持李小龍,積極鼓吹武術新思潮,

但是,李小龍超越時代的激進言論和行為,還是被美國傳統武術界毫不猶豫地

打上了“大逆不道”和“狂妄自大”的烙印,開始或明或暗地全面封殺、抵制

李小龍。此前以能邀請到李小龍擔任各種傳統武術賽事嘉賓為榮的組織者們,

紛紛拒絕與李小龍再拉上任何關係。此時,除了“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

肯波空手道宗師埃德派克等少數雖然並不一定完全認同李小龍言論,但是真正

理解李小龍對於武術愛之深,痛之切心情的武壇摯友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之

外,李小龍為他的武術改革言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受到了空前的孤立。

BB 1987-04 Cov.jpg

三、1971年: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出來

七十年代初期,李小龍回到香港,開始全力進軍影視界,利用現代影視傳播媒

介實踐其在全世界弘揚中國功夫的理想。斯時,視武術為終生事業的李小龍,

儘管其職業重心已經轉向影視,但是其終極目標的核心始終圍繞的只是:武術。

因此,在投身影藝的過程中,李小龍從未有絲毫放鬆截拳道的研修及體系的精

簡、雕琢。1971年左右,因為訓練不慎導致腰傷臥床半年之久的李小龍,

亦在書海中遨遊了半年,期間所記的武學筆記,壘起來足有半尺之高。

BB 1987-12 Cov.jpg

這次意外的訓練傷害,對於李小龍一方面是禍,一方面是福--正是這難得的

半年時間,給予了李小龍充足的時間去反思和檢討他的武學思想和完善他的

截拳道體系。

BB 1988-06 Cov.jpg

期間,在國際上享有“20世紀最卓越的心靈導師”盛譽的印度聖哲克裏希

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對於李小龍的武學思想

產生了通透徹悟般的影響。

BB 1989-08 Cov.jpg

克氏“主張真理純屬個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曾宣

稱“真理乃‘無路之國’,任何一種形式化的宗教、哲學、宗派都無法一窺究

竟”。有評論者認為:克氏的“言論和著作無法歸屬於哪一種宗教,既非東

方也非西方,而是屬於全世界”。克裏希那穆提思想的主旨在於:“要從根

本改變社會,必須先改變個人意識才可以。他一直強調自我覺察(覺知)以

及瞭解自我局限、宗教與民族制約的必要。他一直指陳‘開放’的極度重要

,因為‘腦裏廣大的空間有著無可想像的能量’”,“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

‘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徒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

道道地地的‘禪’師”[注四]。

BB 1990-11 Cov.jpg

作為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禪宗、道家哲學思想之三味的學者,李小龍在遭遇克氏

堅定決絕的破除形式、消滅權威的空靈思想之後,特別是在瞭解到克氏超凡脫

俗的自由弘道的經歷之後,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悟,武道境界隨之發生了超

然飛躍。

BB 1991-08 Cov.jpg

所謂“知易行難”,建立在“陰陽”和“空無”之“道”上的截拳道拳學核心基

礎,雖然與克裏希那穆提的思想內核在宏觀本質上相近,且李小龍一直鼓吹的

也是破除武術傳統枷鎖,強調自我發現,但徹悟之前的李小龍和徹悟之後的李小

龍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多的是理論上的開悟,但現實中仍然時時受到諸如刻意謀

求創立自我獨立的科學武道體系、不能完全拋開在武術界的聲名等等外在執著、

分別的羈絆,理論上的空靈和行動上的繭縛糾纏不清;後者則是李小龍武道實踐

層面上的知行合一的徹悟和解放——克裏希那穆提思想及其行動榜樣,在李小龍

對於“自己製造而又深陷其中的結構”爭取真實而徹底的行動以及採取不計後果

的徹底的革命的臨界點上,給予了李小龍最後的智慧和勇氣——這意味著李小龍

已經向武道上一切的人為努力告別。


由此,李小龍的武學思想和武道實踐開始邁向徹底的澄澈、開放和自由,其武術

之道亦由此獲得徹底解放和昇華,並就此完全突破了固定的或獨立的體系、門派、

國別等種種外在人為束縛,再也不能簡單地歸屬於哪一種特定武術體系,既非東方

也非西方,而成為世界性武道,真正達到了李小龍自己所期望的“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的自我表達的武道最高境界。

BB 1993-09 Cov.jpg

1971年,徹悟的李小龍將自己武學心得于當年9月在當期《黑帶》雜誌上發表出來

,這就是李小龍經典武學雄文《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出來》。



文中,李小龍嚴厲抨擊了傳統武術固定形式和陳就觀念,對於武術練習者的自我人

性的壓制和束縛,以及對於流動的、充滿生命的、不可限定的武術真理的反動,認

為“當一位習武者被禁閉於一種限定的武術風格時,他就不能夠自由地表現他自己”

,同時更尖刻而毫不留情地指出任何一種自我封閉的傳統武術“無論它怎樣地充滿聰

明與才智,它實際上是人類前進的障礙物”,而這些傳統武術的傳播者和練習者不過

“全都是絕望泥潭之中的掙扎者”而已。他們只是在用固定、僵化的體系結構,不斷

肢解和封固原本流動的武術生命本體,不斷磨滅自我人性的光輝。為此,李小龍強調

“人,活著的人,創造武術的人要比任何已經建立的各種武術體系重要得多,也更有

價值”,一個人要從傳統中獲得自我新生,就必須從傳統固定模式中解放出來,而截

拳道就是一種自我解放之道,“它可以充當習武者自我檢驗的鏡子”。

BB 1994-06 Cov.jpg

在這篇堪稱石破天驚的、公開挑戰傳統武術的檄文中,李小龍進一步闡釋了

截拳道:“從字面上講,‘截’就是攔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

是指普遍的規律方法或最終的實現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攔截拳法之

道””[注五]。為了避免人們重蹈將截拳道當作傳統形式化門派的覆轍,李小

龍在文章中特別強調:“截拳道只是個名稱罷了”。換言之,與傳統武術將自

身視為從習者最後武術真理不同,截拳道並不是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者的武

術真理或新的形式化門派,而只不過是李小龍引導截拳道後學者發現自我、

探究武道真理的指路路標和借假求真的橋樑,一種“得魚“即可”忘筌”

的“筌”罷了。



在當期文章的題圖中,《黑帶》雜誌首次刊登了採用中國傳統書法隸書書

寫的“截拳道”中文名稱,同時展示了李小龍與他的弟子黃錦銘等在郊外

進行踢打摔拿全接觸實戰訓練的技術圖照——全接觸實戰訓練和類似MMA

的格鬥方式,在今日也許已經成為常態,但在當時,卻是飽受傳統武術衛

道士攻擊的“異數”,世界武壇的絕大多數人用了大約25—30餘年的時間

,才認識到李小龍當年的種種努力和革新,是真正偉大的超越時代的創舉。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這篇完全可以納入世界武術發展史的經典武學文獻

《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出來》雄文一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尺浪。李小龍

當年所傳達的武道思想,雖然在當今世界武壇已經作為主流根深蒂固,

但在其時卻猶如******爆炸般,引發了美國武術界乃至擴展到世界武

壇的長久的爭議,餘波至今未息。



1971年,李小龍在香港接受法國著名電視專欄主持人皮埃爾伯頓電視采

訪時,亦較為簡明地闡釋了他的武學理念。在訪談中,李小龍明確地指出:

“我不想把我的功夫定位為某種特定的拳法。(因為)除非我們擁有三頭

六臂,我們才可能會有不同的打法。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只有雙拳和雙腿,

高效的技擊術是用最實際的、最適合自己的、最簡捷的方式擊倒對手。

因此我不相信套路,沒有套路就是最好的套路”。換言之,在截拳道中

,最終的追求或者說最高的境界就是達到本能的自我發揮-----“我們要

努力把本能和理性的自我控制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無為而無不為。



所謂無破不立,在激烈的新舊思想交鋒、碰撞之中,李小龍的武學理念逐步

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支持者越來越多。當年就有《黑帶》讀者發表讀

後感說:“李小龍關於截拳道的文章確實讓我震驚。用文學化的手法表達,

雖然缺乏技術準確性,但他成功地拓寬了讀者的視野”,“李小龍說出了心

裏話,我喜歡截拳道”[注六]。



毫無疑問,當我們穿越時空來對比關照,我們可以發現,正是李小龍的革命

性改革言行和成果,有力地推動了美國武壇的思想大解放,從而極大的激發

了飽受傳統束縛的武術家們自我發現、自我發展的激情和原創力,最終直接

或間接的推動了世界武術真功夫的革命。



在不斷支持李小龍向傳統武術挑戰的這個過程中,《黑帶》雜誌無疑是慧眼

獨具,也無疑極具勇氣和決心——當然,對於李小龍個人而言,則更需要義

無返顧的無敵勇氣和決心。

為了堅持真理,決不妥協低頭,或許,這正是龍的精神中最值得讚歎的人格風骨。



三、2006年:向世界繼續推介李小龍截拳道

時光飛逝,李小龍離開這個世界已經整整三十多年,但是,龍的精神以及

龍的武道,仍然在方方面面深深的影響著世人,影響著世界武壇。

在李小龍截拳道世界傳播過程中,隨著原始截拳道和截拳道概念之爭的泛起

、隨著人們對於“什麼是截拳道”的各說各話的種種爭議的起起落落,人們

關於在這新的世紀如何正確的認識、整體的理解、傳承李小龍截拳道又提出

了更多的、更高的要求。

在這種時代需求之下,有跡象表明,《黑帶》雜誌和美國李小龍教育基金會正

在開始合作,在截拳道的正本清源方面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在《黑帶》45周年紀念刊,並且是其首期電子版雜誌中,《黑帶》

雜誌再次專題鼎力推介李小龍截拳道,我們或可將之視為《黑帶》雜誌向世界繼

續推介李小龍截拳道的一個序幕。我們期待著更多的驚喜。


[注一]摘譯自美國英文版《李小龍的故事》,作者:琳達李

[注二]摘譯自美國英文版《李小龍的故事》,作者:琳達李

[注三]摘譯自美國英文版《Dear Bruce Lee》(《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注四]相關克裏希那穆提思想及評介的文字來源於:克裏希那穆提中文網

http://www.krishnamurti.com.cn/02_life.htm

[注五]摘譯自美國英文版《Dear Bruce Lee》(《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注六]摘譯自美國英文版《Dear Bruce Lee》(《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轉貼參考]李小龍:《黑帶》雜誌上的震撼性評述

BB 1994-01 Cov.jpg

  

李小龍在1968年度“武術嘉年華會”上的驚人的言論,再一次引起了美國

武壇的軒然大波。以前他只是通過一些文章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即使在一些公

開的場合他的言談也是較為含蓄。此次公開的批評之後,他再一次成為美國武

壇上焦點人物,並由此引發了大批傳媒的追訪,其中著名記者麥斯.弗蘭特對

他的專訪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麥斯.弗蘭特對李小龍的採訪已不是第

一次,故雙方並沒有講客套而直接談論問題的核心,那就是“什麼是真正的武

術”。這篇近七千字的專訪文章很快便得以完成,因為對李小龍來說這已不是

什麼新話題,都是平日對弟子所講授的內容。


 
  例如:“將敵人視做死屍或者機器人而虛構出來的對陣幻想”;“傾空你的

杯子,方可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未經真實搏擊訓練的習武者,就好像一

個沒有下過水的陸上習泳者”;“一門一派的武術家往往不但不肯直視問題關鍵

之所在,反而盲從於所附會的形式及固定的招式上,從而愈陷愈深,以至不可自

拔之地步”。



   李小龍的言論可稱得上是石破天驚。如果說他在1968年“武術嘉年華會”上的

示範是他對武術界第一次在實際行動上的批評的話,那麼這次專訪則是他對傳統

武學第一次公開的,輿論上的宣戰。



  麥斯.弗蘭特將這篇專訪整理後,投給了世界上最權威的武術雜誌《黑帶》,

使李小龍那具有撕裂力的聲音如閃電般很快傳遍了全球。在世界武術史上,如此具

有震撼性與反叛性的大膽專評尚屬首次。它所產生的效果猶如利鋸在杉木林中亂掃

,隨即在世界武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同時,亦加快了世界武道向實戰化改革的步伐。



    李小龍以個人的力量在挑戰整個世界武壇,竟令人難以置信地獲得了成功。

他用一個人的力量完成了成千上萬個人也無法完成的工作。

這就是不朽之龍-李小龍(振藩)的武術傳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tialartworld 的頭像
    martialartworld

    世界武術搏擊運動分享

    martialart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