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49a5e74h77767c35bb28&690.jpg 

111.JPG c6259e3420d89ccb90eb674308b48b68.jpgartofexpress1.gif  0804831106.01.jpg

----------------------------------------

s2010050509403936.jpg

李小龍湖邊練功圖。內功修煉是截拳道整體修煉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截拳道:李小龍武道釋義》黃錦銘前言 

 

翻譯:溫戈     審校:朱建華    來源:截拳道中國 

  我不知道這篇前言該如何開始。我如何才能把李小龍所給予的深廣啟迪概括為寥寥數語?(他是我的導師,我的師父,我的個人顧問,最重要的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他讓我內心燃燒自信,教我如何與他人相處,讓我認識生命,認識世界,認識我在其中的位置,認識各種關係的真實本質,認識健康,認識身心兩方面的健全,認識心靈,當然,還有他花費數百個小時向我教授的截拳道格鬥藝術。

李小龍給予我如此巨大的恩惠,僅此一點便讓我意識到我們的關係是多麼的不均衡。我從他那裏得到的遠遠超出一名弟子應有的待遇,作為他的親密朋友,我感到自豪——極度自豪。在長達將近六年的私人教授過程中,我直接跟隨李小龍學習武術,儘管我學到了許多——哪怕並非全部——武術方面的技藝,但我更為珍惜的是與他共同度過的每一刻寶貴時光:在旅程中的對話,駕車去書店及武館途中的交談,在喜愛的中國餐館內品嘗點心、分享歡笑,參加家庭聚會以及和他在一起的日常練習等等。那段經歷讓我最為直觀地見證了一個人如何引導他人的生命、如何洞察他人的特性品質。大量的事實讓我看到,李小龍的個性品質就如白金般純粹。

當你有幸成為他的朋友,就會發現沒人能比李小龍更為忠誠真摯、充滿友愛。你跌倒時,他會第一個趕來鼓舞你;你需要錢時,只要他有就會立刻給你;你振作時,他會講一些故事和笑話讓你更加充滿活力。每當我想起李小龍,總會有太多的辭彙湧入我的腦海,但最常出現的詞語就是偉大的夥伴。我從未遇到過這樣一位能讓我甘願花費大量時間去相伴的人。這決不僅是因為他的出現總會讓我在智慧上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可以體驗到精神上的振奮。與李小龍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讓我覺得內心無比充實,並變得日益堅強。

非常幸運,我能追隨李小龍進行日常訓練、共同分享生活,無論在洛杉磯、奧克蘭,還是香港。我還記得在1970年他因背部受傷而被迫臥床六個月的時候,我曾去他位於洛杉磯Bel Air區的家中探望。在那段時期——他實踐了自己把絆腳石變為墊腳石的哲學——面對命運的殘酷捉弄,李小龍沒有抱怨、哀歎。相反,他開始寫作——寫滿了整整七大冊。我當時就驚歎(現在想起來依然覺得)他的勤奮多產與寫作藝術簡直是個奇跡——尤其是在重挫之後!一般人恐怕早已放棄了,但李小龍從來就不是一般人。不僅對於像我這樣的中國人,對於世上一切像他那樣為了激蕩內心潛能、實現偉大事業、建立不朽功績的人來說,李小龍始終是一位巨人、一種信仰、一個榜樣。

李小龍在這段康復期間寫下來的武術觀念、哲學與闡釋,有一部分已經編輯付梓,即《截拳道之道》(由奧哈拉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但仍有大部分內容未曾整理出版。如今,這剩餘的部分已盡數收於本書之內,此外還有許多首次披露的筆記、照片,這些內容將使本書《截拳道:李小龍武道釋義》成為李小龍武學的權威經典。豐富而可信的原始資料,其內容涵蓋格鬥技術、訓練方法、哲學、動機與靈感、課程計畫、教學策略,以及李小龍親述其武學發展之路,不論你是著迷于李小龍截拳道的不朽價值,還是想對李小龍的真實個性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本書都值得你一讀再讀、深入研究、反復思考。本書真實再現了李小龍的個性及其對許多領域的觀點,它非常接近於我曾經的親身體驗,就像在跟隨李小龍進行私人訓練一樣。

本書由我的好友、李小龍生平研究專家約翰.裏特編輯而成,所收資料無論數量還是品質都讓我感到欣喜。我與約翰相識是在1993年,從那時起,我們一起訓練、一起討論,並隨之建立了牢固的友情。我們共同分享對截拳道藝術與哲學的興趣與心得。在過去的四年中,約翰不知疲倦地為本書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於經濟方面的困難,他做出了許多個人犧牲。約翰通過閱讀、研究,精心地篩選了約六千頁李小龍的筆記與私人手稿,訪問了許多李小龍的親傳弟子與生前好友,其目標就是確保本套叢書能夠完美呈現李小龍對武術之道的闡釋。在這方面,我認為約翰.裏特無疑是最佳人選,為了使李小龍的真傳永存人間,他表現出高度的真摯、敬業、忠誠,而這些品質使其得以洞徹截拳道的藝術真諦。因為有了約翰來承擔這項艱巨的編輯使命,未來的人們便可以代代學習李小龍及其藝術,這真是一大幸事。更重要的是,約翰希望人們提高對李小龍的認識,他不只是一名偉大的武術家,更是一位指明真理的哲人。

同時,請允許我向琳達.李.卡德威爾致以無限的感謝,作為妻子,她曾陪伴小龍九年的時光,李小龍對我說過,他的成功裏有琳達最直接的功勞。琳達始終保持著對李小龍的忠誠,在我個人看來,她不僅是兩位孩子——國豪與香凝——的母親,更是精神上的截拳道之母,假如沒有她走進李小龍的生活並與之和諧互補(就像陰陽合一),李小龍很可能不得不從事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此便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建立如此完美的藝術並與世界分享了。

截拳道是獨特的武術,它並不拘泥于傳統。的確,它擁有精確而特徵鮮明的技術,擁有李小龍認為對所有的學生極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但是,它只不過是一個發射台,每一位獨立的個人都應由此出發,開始踏上發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激動人心的旅程。事實上,要想真正達到截拳道的更高境界,你只能靠自己去完成這一切。無論李小龍在本書中所給予的指導、還是我們有幸從他身上得到的私人授課,都不過是通向自由的指引——包括格鬥及日常生活——這指引就存在於發現之中:發現我們其實早已擁有自由,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以快樂的心態去完成每日工作,從而體驗自由。

當我聽到有人說:你不必像李小龍那樣苦練,也不必遵循他的教法,因為你沒有他那樣的天賦時,我便意識到他們並沒有真正完整地瞭解李小龍。李小龍常常告訴我們,他身上並無任何特別之處,僅僅是非常專注於訓練。李小龍之所以如此優秀,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他無時無刻不在訓練,並且不斷尋求更加有效的練習方法。如果你每週僅僅訓練3天、或每天僅僅訓練20分鐘——也就是說,如果這就是你在截拳道訓練中投注的所有功夫的話——那麼,是的,你絕對無法企及李小龍的高度,因為他會為了自己每一點微小的進步而付出大量艱苦的訓練。如果你不願像李小龍那樣投入,那就不要期待會有李小龍那樣的成果。

我深知,在按照李小龍的傳授進行練習時,付出的努力越多,成效越好——對於任何一位閱讀本書的人來說,這同樣適用。我始終敬仰李小龍的努力態度。直到今天,每當我偷懶不想訓練的時候,李小龍刻苦練功的情形就會立刻映入我的腦海,它令我感到深深的慚愧,因為我喪失了對自己潛能的堅定信念。

對於他教授的東西,李小龍總是向我們強調親身實踐的重要性。這並非類似於試駕那樣的實習,一旦感覺似乎不對,你便可以馬上放棄。李小龍要求我們勤奮不懈地練習他所教予的,不僅日積月累,而且數年不輟。他要求我們練習警戒式、靈活的步法、前手重拳、鉤拳、標指、側踢、鉤踢等等,直到這些技術融入我們的自然反應。這種實踐需要用去許多年的時間,但這樣的投入極有價值,因為最終你將更多地瞭解自己,甚至還會更多地瞭解他人。首先瞭解我們都擁有的人類身體特性,瞭解身體如何能在動作、發力、格鬥等方面更加有效。然後,你所要做的就是積極地實踐。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六)

李小龍頂峰門徒李愷序言 

《功夫之道:李小龍中國武術學習之道》選摘之2 

 

 


1996年年末,李愷與截拳道師兄弟們的聚會。左起依次為:巴斯蒂諾、李愷、伊魯山度、木村武之
 

 

來源:blog.sina.com.cn/jkd 

 

 

 

1964年,在美國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大賽上,我有幸聆聽和觀賞到年僅24歲的小龍的功夫演講和精彩的中國功夫表演。當時我就被他精湛的武功,以及他渾身散發出來的那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自信深深地折服了。 

 

1967年,當小龍在洛杉磯開設他最後一間振藩國術館時,我聞訊第一時間趕過去報名,成為他在洛杉磯振藩國術館所招收的第一位弟子。可能因為我們同是中國人,加上我擁有比較豐富的武術訓練背景、較好的搏擊功底,能夠很好的理解和接受他的哲學思想,能夠配合他開創性的武學實踐,因此,小龍師父對我比較欣賞,我們很快就成為課堂上的師徒,下課後的好朋友。在以後兩年多的時間裏,我在振藩國術館系統地接受了小龍師父的截拳道訓練,並非常榮幸的成為師父當年從眾弟子中特選的幾位後院訓練對手之一。這樣,我除了參加振藩國術館系統的公開訓練外,每週還和幾位後院訓練小組成員有兩次私下接受小龍師父教導的機會(週三晚在師父家中,週六早上在唐人街閉門授課),這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接受師父的親自指導,以及和師父對練切磋的機會。至今,作為小龍的實戰對手之一,我的下顎骨上還留有當年與師父實戰訓練時所造成的永久紀念。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四十三年過去了,但小龍師父對我的教誨,卻深刻腦海,一直在指引著我前進,學無止境。

 

《功夫之道:李小龍中國武術學習之道》(以下簡稱《功夫之道》)是小龍師父當年按計劃撰寫的一部書稿。我們會發現他用了大量章節,重點講解了功夫中所包含的陰陽原理,以及中國功夫中的道家思想。我認為,小龍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在於他不僅是個不斷完善自己的武術家,而且還是一位不朽的思想者和哲人。小龍當年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學習東西方哲學。其中,受中國傳統的太極陰陽哲學影響最深。有一次,小龍告訴我,他在華盛頓大學主修哲學,就是為了以一個哲人的視角來洞察和體悟人類的武術。他認為,要讓一門藝術或武技卓然不群,就應該,也必須讓它擁有雄厚的哲學基礎。小龍正是因為從中國陰陽學說和道家、禪宗哲學及西方哲學中獲得啟發,才構建起系統的截拳道武學哲理及其科學的實踐體系,如在《功夫之道》書中小龍師父所提到的剛柔相濟原理以及水的原理等都是從中而來。這些最核心的原理,無論在小龍師父最早期的振藩功夫發展時期,還是在最後期的截拳道發展時期,都一以貫之的成為指導小龍實踐其武學理想的根本綱領,終其一生,小龍都抱守著太極陰陽原理,作為其武道哲學的核心理論和實踐基礎。

 

在中國傳統的太極拳中,也深刻地蘊含著同樣的太極陰陽理論。1966年,在正式學習截拳道的一年之前,我就已經開始學習楊式太極拳,迄今四十餘年,仍然勤習不綴,這幫助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小龍的截拳道武學哲理,以及從根本出發更加透徹的體悟截拳道技藝。學習直接秉承太極陰陽哲理創編出來的太極拳,一直是小龍的心願。我不知道他是否系統學過太極拳,但我知道小龍小時候在父親帶領下,學習過吳氏太極拳,同時,在小龍的私人藏書中,我也發現他收藏有大量的太極拳書籍,而且所有的太極拳書他都仔細閱讀過,因為很多書上都劃滿了下劃線和他書寫的讀書心得或注釋。小龍知道我也練習吳氏太極拳。有一次在他後院訓練以後,小龍就要我演練太極拳,然後他用攝影機攝錄下來,以便將來拿做參數。那時候,小龍確實非常想學好太極拳,後來,雖然各種原因限制,他無暇再就太極拳作更深入的研究和練習,但儘管如此,小龍仍表示,等他的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退休之後,他一定會再去好好地學習太極拳,作為研究陰陽哲理的途徑。

 

在《功夫之道》中,小龍寫到:所有習武者都應將剛與柔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剛柔是任何運動中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這些都體現在格鬥中,如攻與守,張與弛,出與收等等。又寫到:功夫高手並不與對手進行力與力的正面對抗,而是借力打力,通過順應對手的運動軌跡,把握他能量的流動方向,借助對方的力量來打敗對手。在功夫中,這被稱為適應法則。為了順應對手並隨其動作而變化,功夫高手必須首先理解柔與剛的真正意義。小龍這些關於格鬥剛柔關係的論述,非常清晰的指出了剛柔相濟,如水適應是截拳道實踐其整體如一的陰陽理論的終極途徑。當年,在截拳道技戰術訓練和實際致用的過程中,小龍師父就很聰明的運用並展現了這些原理。比如截拳道的拳法,同樣一拳,通過變化剛柔,可以打出不同的節奏和深度,也能夠配合360度移動,從任意角度或距離出手,令人莫測其變。有時,第一拳可能只是一個輕快觸及目標表面的刺探,第二拳就會突然變成一記迅雷般的穿透性的重拳,然後迅速的從緊張的發力狀態恢復放鬆,或者回到隨時準備再次出擊的攻守兼備的中庸狀態,等等。總之,小龍師父總是要求我們能夠通過勁力的剛柔轉換,以及速度和節奏的陰陽變化,從任意角度和距離來自由表達你的格鬥意志,而不可將自己局限在某一固定的節奏或偏好的打法之中。

 

當然,由於小龍當時很年輕,才二十八、九歲,加上事業需要,截拳道整體的技擊風格和訓練模式,還是相對偏於走的路線,有點剛猛有餘,柔順不足。我們那時跟隨師父學拳,都是以快為主,正如中國拳諺所謂千招有解,唯快不破,或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因此非常重視快、准、狠。但小龍師父的武學境界很高,眼光放得很遠,截拳道既要有陽還要有陰,有剛就必定要有柔,他在截拳道標誌陰陽圖案上特別的又加了兩個箭頭來表示陰陽互變,所謂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以及陰陽相諧的關係,故只有二者實現了完美的平衡,才有可能達到最高的功夫境界。很可惜,截拳道中關於的這部分,後來因為小龍師父英年早逝而沒有更好地完善下去,他也因此未能再續太極拳之緣,否則,今年即將七十歲的他,肯定會在截拳道柔防剛攻,連消帶打的發展上有更多的突破。雖然,一般我們所學的,以及廣為大眾所熟知的都只是截拳道的一面,即快、准、狠。但小龍師父在私底下總是向我們這些弟子強調截拳道如水,要像水一樣,因為水恰恰是最具柔性的。一切正如小龍在這本《功夫之道》中強調的那樣:水是如此奇妙,你無法用手去抓住它;擊打它,它不會感到痛苦;刺穿它,它不會覺得受傷。像水一樣,功夫高手沒有固定的形式或屬於自己的獨特技巧,而是根據對手來調整自己的動作。無疑,水是世上最柔弱的物質,但卻可以滴穿最堅硬的石頭。它可以如一池靜水般沉寂,也可以如尼亞加拉瀑布般咆哮。像水一樣,這應該是每一位學截拳道的人追求和發展的方向。

 

對於我來說,最讓我知足的事情,就是堅持尋覓事實的真相,打破束縛並且樹立新的用來突破的界限。太極拳經講引進落空合即出以及四兩撥千斤,我現在明白其中關鍵在於能夠自己放鬆,發揮柔化的技能,所謂人剛我柔謂之走,這就要松。拳經中又講,要極柔軟才能極堅剛,能應用後發先至的技巧。就好比我們中國人個子較為矮小,相比外國那些體格健壯的人士,他們也學截拳道,速度快,力量大,假設在同樣的條件下,我們以剛對剛的話,我們肯定吃虧。所以,中國人練習截拳道,除了要掌握截拳道的技巧,還必須從中發展和學習剛柔之道,以柔克剛,一如王宗嶽《太極拳論》中所說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而後達到神明,所以,小龍師父用截拳道三階段標示牌的第三塊標示的來代表截拳道的最高境界。小龍師父有這個高見,還要有訓練方法,因此我們常感歎自己才學了小龍師父的一半,只學到了陽,學到了剛,後面還要學柔,然後剛柔相濟,轉換如一。這樣即使年齡大了,也能夠在格鬥中引進落空,柔發剛攻,遊刃有餘。所以,當小龍師父1973年過世之後,按照師父的教誨,這幾十年來,我花費大半的時間在太極陰陽哲學的研究和太極拳的推手應用研練上,開始在截拳道的基礎上,對截拳道的方面著手研究和完善。

 

我認為,太極拳在的方面做到了很完善的訓練方法,截拳道在的方面達到了高峰,因此,如何通過探究太極拳的內在柔的原理,指導我們運用小龍師父傳下來的原本截拳道技術,延伸和完善截拳道在的方面的技戰術應用,以最終實現截拳道的剛柔相濟,才是我四十三年來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所以,多年來,我一直在努力訓練自己柔的功夫和技巧,以及在面對猛硬且充滿力量的攻擊時,有一雙能夠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的柔順敏感的手。我同樣也一直在我自己的截拳道技能中致力於融合剛柔這兩種能量,研究和發展了諸如運用截拳道技能,在移動防禦中柔的運用技巧,並將它與截拳道拳腳重擊技巧有機的結合。我希望通過這種柔防剛攻的融合,能夠讓我所掌握的截拳道技藝達到剛柔相濟的完美境地,能夠做到在格鬥中如水般靈活,適應並戰勝任何對手。我一直在堅持小龍師父在他的截拳道圖示和哲學中所表達出來的信仰,繼續完善截拳道的武道哲藝。我深信,小龍師父如果健在的話,現在一定會對我專研太極拳與截拳道的剛柔相濟,覺得欣慰。因為他希望他的繼承者們,包括我和我的截拳道的師兄弟們,能將剛柔這兩種能量融入到他們的截拳道格鬥技藝中,從而提升截拳道的整體性。

 

如今,我非常樂於和所有的求學者以及同行們來分享我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很享受這一過程。比較遺憾的是,在國外,因為文化的差異,我理解的陰陽和剛柔的理論,往往無法得到他們的理解。我認為,截拳道的根始終在中國,只有懂得中國文化的人,才會重視陰陽和剛柔的道理。將來整個李小龍武學體系應該也必然會在中國發揚光大。我會結合自己幾十年來的實踐和心得,盡力促進截拳道在中國的科學系統的傳承和發展。

 

引進、翻譯、出版中文的李小龍經典原著書系,對於推動和指導截拳道在中國的正確傳播,無疑是一件具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對於所有希望從截拳道中得到小龍啟迪的人,推薦大家多多閱讀小龍的經典原著,希望大家能夠追隨小龍的教導,靈活運用陰陽哲學,通過勤奮的練習,開發個人的潛能。學習截拳道並不是要將其他武技混雜在一起,也不是不斷的累積技巧,正如小龍在書中所提示的那樣,截拳道重質不重量,學會高效地運用截拳道中那些看起來簡單的核心技術,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持續使它日臻完美,並通過實戰積累致用經驗,精簡同時擅長,我想這才是截拳道訓練中的核心關鍵。

 

值此小龍師父誕辰七十周年紀念之年,應兩位中國弟子郝鋼和朱建華邀請,為小龍師父《功夫之道》的中文版撰寫序言,我很高興。我也希望借這篇序言,向我的師父再次表達崇高的敬意和懷念之情,也希望這能夠作為我和師父在功夫和截拳道上的緣分的再一次延續。

 

繼續前進!

 

                                                               

                                                                            李  

 

                                                             201079於美國洛杉

 

 

 

附:李愷簡介  

 

 

李愷(第一排左一)1948年獲得舊中國全運會拳擊冠軍時與周士彬等冠軍隊友們合影。

 


李愷與李小龍夫婦出席黃錦銘婚禮時的合影(席間戴眼鏡者)


李小龍與李愷、傑瑞泡提特等五大帶藝投師的弟子(均為肯波空手道黑帶)的合影。

 

李愷出生於中國上海,李小龍第一代親傳弟子,實戰派武術家、科學家。東方醫學博士、美國UCLA電機工程碩士,1962-1992年歷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火箭噴射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前美國振藩截拳道核心創會成員暨美國李小龍教育基金會振藩截拳道顧問委員會顧問,現任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榮譽主席、全美武術與功夫聯合會顧問、美國加州李愷太極拳訓練中心主任兼總教練。

 

 

10歲習武,18歲奪得舊中國第七屆全運會輕中量級拳擊冠軍,並被評為技術優秀和運動道德最佳運動員1966年,拜楊式太極拳傳人董虎嶺(董英傑之子)學習太極拳,此前獲得美國肯波空手道黑帶段位和柔道棕帶認證。1967年,拜師李小龍,成為洛杉磯振藩國術館首位註冊學員,並被李小龍特選為後院訓練對手之一。1988年,入選美國《黑帶》雜誌黑帶群英殿年度名人。

------------------

好功夫獨家首發!

武林泰斗蔡龍雲

為李小龍原著中文版《功夫之道》作序

 

 

 

   

 

 

作為一位老武術工作者,很久以前就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我們的中國武術有一天能夠走向世界。

 

中國武術要走向世界,既有其根本優勢,又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優勢的一面是它具有極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東方身體文化特色,具有健身、防身、養生、表演娛樂等多元化的現實效用,問題則主要是它的傳承或者說傳播模式有些落後,傳統的那一套封建保守的門戶式的模式,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大眾化快速普及傳播的節奏,因此還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我們認真區分中國武術大眾普及和正統傳承之間存在的差異,靈活多樣的採取不同的教學和傳播模式,來滿足現代社會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同時,面對世界上各國各種各樣武術的競爭,中國武術如何通過精准的文化包裝,突出它的東方特色和傳統優勢,同時又令它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普適性,也是需要我們重點考慮和解決的。

 

將中國武術向世界傳播,這一項偉大工作,其實我們武術界同仁一直在做,很多武術工作者為此兢兢業業耕耘了一輩子,做了很多,也取得了不少成績。目前來看,李小龍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是最具有世界性影響力,以及最具有世界性傳播成果之一的。李小龍七十年代初在全世界掀起的國際功夫熱潮,在全世界豎立起了響噹噹的中國功夫品牌,對中國人的國際形象也起到了再造性的改觀。可以說,李小龍當年僅憑一人之力,就做到和實現了對於本民族獨特文化的世界性傳播,乃至獨特文化品牌的深刻行銷和創建,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強烈,讓所有走出國門的中國武術家和武術愛好者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受用。李小龍已經成為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一個形象名片,在很多外國人心目中,李小龍就是中國功夫,中國功夫就是李小龍,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感謝李小龍,並且給予他這種偉大貢獻以公正的評價。

 

當然,也有人會對李小龍的貢獻不太服氣,說李小龍的截拳道不是正宗的中國武術,有人會更說什麼李小龍不懂中國拳法等等,我感覺,這些說法都帶有片面性。比如說,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武學總綱,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道家和禪宗哲學的武學應用。而李小龍早期所學的武藝雖多而雜,但無論哪一門,都是正宗的中國傳統武術。李小龍不僅從他父親那兒啟蒙學習了吳式太極拳,還向葉問老師系統地學過5年詠春拳,向王薌齋弟子學過意拳,向邵漢生老師學過節拳、功力拳等,後來又自學了南派拳術的洪拳和蔡李佛拳,等等。甚至參照少林寺門人演武錄影自修了羅漢心意拳,我所擅長的華拳也被李小龍自學掌握。通過這些扎實的中國武術訓練和傳統武學理論的薰陶,李小龍奠定了他未來創立截拳道的深厚基礎,這本《功夫之道:中國武術的學習之道》就是他最早期學習和總結中國武術的成果之一。另外,看他七十年代初期所拍的一系列功夫電影,我們也可以發現李小龍所集中表現的,主要是中國武術的精華。

 

李小龍根據國外的社會需求創立了截拳道,其中難免帶有一些外國武技的影子,這遭到一些人非議。我倒認為這恰恰是一種創意,是中國武術的向前發展。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不都是吸收了我們中國武術而創立的嗎?對日本和韓國來說,中國的武術即是他們的外國武術。日本和韓國吸收了中國武術,誰也沒有說柔道不再是日本柔道了,跆拳道也就不再是韓國跆拳道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融合過程中向前進步的。李小龍的截拳道在外國人眼裏始終是中國功夫而不會是外國功夫。當然,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鑒與融合,首先要以民族自尊為基礎,中國武術既不要泥古,也不能全盤西化,現在是創新、發展的時代,都在講創意創新,但在武術創意創新之前,我們應當首先摸清武術本身固有的特性和規律,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發揚傳統武術,使中國武術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這樣才是應有之義。比如說李小龍,他在功夫電影《龍爭虎鬥》中表演的擊步三不落地旋風腳,就是根據傳統華拳的動作改編的,我的華拳三不落地最後是擺蓮腿,李小龍把最後一個動作改成了旋風腳,他改得好,既有傳統特點又有了他個人的風格,很漂亮。所以,我很欣賞李小龍自己對於截拳道的定義,他說截拳道是什麼?毫無疑問是中國武術!一個沒有門派之分,反對讓武術流於形式,從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的中國武術。不管是通過李小龍的書,還是通過他的電影,我認為李小龍都很充分的展現了中國武術的內在精神和技擊功能,這就足夠了。

 

我和李小龍素未謀面,但是借助武術這根主線,我和他有較深的結緣。李小龍雖然說是明星中的明星,偶像中的偶像,但是據瞭解他的人士介紹,李小龍當年曾經將我也當做他的偶像。由於李小龍在香港學習的南派詠春拳法擅長貼身短打,在腰腿功夫訓練方面,沒有北派功夫全面,所以,李小龍當年除了從邵漢生等在港師傅學習北派功夫之外,還曾通過我的武術專著《武術運動基本訓練》和《華拳》等書,系統的自學了北派功夫的腰腿基本功和腿法技巧,且卓有成效。1963年,李小龍在美國出版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生前出版的武術專著《基本中國拳法》,其中武術基本功一章便是譯自我的《武術運動基本訓練》的內容,而在李小龍一舉成名的美國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上,以及後來在李小龍首部打入世界影壇的好萊塢功夫片《龍爭虎鬥》中,李小龍都表演了精彩的根據華拳改編的擊步三不落地旋風腳。可以說,在李小龍武術成長歷程中,我也曾經是李小龍未曾謀面的老師之一。另外,比較巧合的是——我也是偶然發現的——我竟然和李小龍的生日同月同日,兩人都屬龍,只是我這個大龍整整比小龍大了一輪。這可能就是我和李小龍之間的一種最奇特的緣分吧。

 

我認為,李小龍應該成為當今年輕人學習的榜樣。2008年央視播放《李小龍傳奇》之後,國內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李小龍熱潮,期間我看到一個新聞,說中國青年報和搜狐網線上聯合調查,有78.5%的受訪者表示,李小龍的自信、自強不息、有理想、有志向、愛國精神等,都是現代青年人的一個成功典範。我認為,現代的中國年輕人的確需要多多學習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李小龍精神,我們需要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通過提倡具有代表性的李小龍精神,重塑國人的精神信念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推動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步伐。在中國的文化中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中國武術,我們要通過促進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為中國文化整體的走向世界貢獻應有的力量。我認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並不是要求所有外國人都能夠精通它,我認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標誌,就是想方設法在世界五大洲各個國家的老百姓中間普及,不求精,但求人人都會,都懂幾手,能練兩下子,這樣就是真正做到讓中國武術走向世界。我衷心地希望繼李小龍之後,中國武術能夠再次在世界上掀起功夫旋風,能夠普及傳播,生根發芽,從而將中國這種寶貴的、古老的身體文化藝術,集健身、防身、修身、養生、休閒娛樂于一體的中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和生活方式,與世人分享。

 

我看李小龍《功夫之道:中國武術學習之道》這本書,雖然是李小龍二十幾歲時寫的,雖然主要內容更多是詠春拳的理論,但是也相對較好的展現了中國武術的整體特徵,在六十年代的美國,在當時西方世界不知中國功夫為何物的當年,李小龍這種促進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努力,這種增進西方人對於中國武術瞭解的努力,已經是很難能可貴了。同時,李小龍在本書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中國武術的識見,已經超越了他的年齡和時代,值得今人借鑒和思考。欣聞今年是截拳道一代宗師李小龍誕辰七十周年,很高興應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兩位負責人郝鋼先生和朱建華先生的專程邀請寫這篇序。借這篇序言,表達一下個人對於中國武術發展的期望,謹與各位共勉。

 

 

                                                                                                                                                  蔡龍雲

                                                                                                                                                                                       2010630

 

 

 

 

 

 

蔡龍雲大師

 

山東濟甯人,中共黨員,我國著名武術技擊家、理論家、教育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原國家体委武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武術九段,武術國際級裁判員,中國武術界公認一代武林泰斗。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現任中國武術協會常委,中國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擁有上海市教委特設的蔡龍雲大師工作室

 

蔡龍雲大師1943年和1946年在上海先後以中國武術擊敗外國拳師馬索洛夫和魯賽爾,為國爭光,被世人譽為神拳大龍。主編有《武術比賽規則》。著有《武術運動基本訓練》、《華拳》、《少林寺拳棒闡宗》、《五路查拳》等經典武術專著。多年來從事武術教學、科研和管理,卓有建樹,培養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和高級教練。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一)

《功夫之道》:中國功夫論談

(李小龍與弟子嚴鏡海、馮天倫的對談)

譯者:溫戈  楊娟   審校:朱建華  郝鋼

 

 

 

編譯者按:本文選摘自李小龍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寫作,但在其生前並未出版的一本介紹中國功夫的專著——《功夫之道》,而這篇文章,是本書中收錄的李小龍關於功夫的早期訪談——一次他對中國傳統武術毫不留情的大批判,正如李小龍西雅圖時期助教級弟子木村武之在本書前言中寫到的那樣:即使在西雅圖,在他生命旅途的早期,李小龍就已開始公開抨擊‘傳統武術之混亂’”,而且言辭犀利,不留餘地。我們不管其中言論是否值得商榷,但那確實真實的體現了李小龍早年——二十幾歲的李小龍——對於傳統武術及其個中現象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事實上,當時的李小龍自己還是堅定的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和傳播者。這看似矛盾的一面,一方面反映出李小龍對於中國傳統武術愛之深痛之切的心情——可能他希望用不留餘地的抨擊,以喚起中國傳統武術人的猛醒,另一方面,從中,我們或許也可以發現,李小龍為什麼要改良傳統詠春拳,以及最終從傳統武術中解放出來的內在原因。

 

 

問:首先,內家與外家的區別是什麼?就是所謂的軟功與硬功嗎?

 

李小龍:人們區分的所謂外家和內家,或者軟功與硬功其實都只是一種假像,任何武術,他們的區別僅僅是各自採取的方法不同。事實上,我們知道,軟/硬、柔/剛是任何運動中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比如說,你想騎自行車去遠方,那麼你就不可能同時對兩塊踏板使力,或者同時不使力。要想讓自行車前行,你只能在踩下一塊踏板的同時,放開另外一塊踏板。也就是說,自行車向前的這一運動需要踩踏和放開兩者合二為一。踩下是放開的結果,反之亦然,兩者互為因果。當然,我們常聽到有的拳師聲稱他的門派是內家,而其他門派是外家。其實他們都只是盲目地拘泥於整體之中的某一特定部分。如果他們真正理解並超越了軟與硬,內與外的分別,就不會再去人為地製造那本來並不存在的內家或外家的區隔。曾經有一個滿臉鬍鬚,看上去很像大師的人問我是如何區分陰(軟)與陽(硬)的,我只是簡單地回答胡扯!很顯然,他當時被我的回答驚呆了,但是我想或許直到現在他也沒真正理解這兩者實則為一個整體,從來就不曾一分為二。

 

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軟硬與剛柔從來就不是相互對立的,正如我之前所說,他們是相互平等、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係。無論你排斥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在人為地割裂這種相互作用,而割裂必然導致極端。執著拘泥于任一極端的人都是身心皆受限制的。儘管身體方面的限制尚無大礙,但限制至少會造成無謂的矛盾和衝突。

 

問:功夫的門派種類遠遠多於空手道。你能否告訴我共有多少門派?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李小龍: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因為現實中存在太多太多不同的流派。但是,讓我這麼跟你來闡述這個問題吧:基本上,所有門派都聲稱自己的方法可以應付一切形式的攻擊。這就意味著每一個門派都是完備的、包含一切的。換言之,其體系涵蓋了一切可能的路線與角度,並能夠從一切路線與角度反擊。可是,既然一個門派就可以將一切可能的路線與角度都涵蓋,那麼其他眾多的不同的門派又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呢?

 

以西洋拳擊為例:不論拳手採取下蹲還是直立姿勢,不論其雙手是高還是低,他們運用的都是最基礎的拳法:刺拳、勾拳、交叉拳,上勾拳,等等。他們並不劃分為各種花巧的門派,如把下蹲姿勢者稱為海龜派、把直立姿勢者稱為長頸鹿派。也許有人會說拳擊和功夫是不同的,的確,拳擊不允許使用腿法和肘法,但從根本上講,一切武術都將最終回歸到同樣的真實之中,萬變不離其宗。

 

我猜想,聲稱自己的門派與別派不同的人,不過是在自己的頭腦中預設了一些姿勢,當他們出擊的時候,可能首先要轉個三四圈然後再打。畢竟,在與敵格鬥時,違背自然與直接之道的方法能有多少呢?事實上所謂的不同,也許只是有些流派是主張走直線打,有的是強調弧線攻擊,或者有的只有踢,甚至有些僅僅只是看起來不一樣而已,拍向這裏或拂向那邊。對我來說,門派化的武術,無論它是多麼優秀,拘泥於某種特定形式都是受束縛的。你將看到,任何一種確定的方法都是極其保守的,它會使練習者僵化,使其依附於形式。我總是說,實際的格鬥從來不是固定僵化的,沒有任何界線與限制,時刻都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如果你不想在無規律的格鬥中變得束手束腳的話,那麼你就不能為格鬥人為設限,更不能在與同伴的對練中始終墨守成規,按照固定節奏去進行。否則,自由會離你越來越遠,你將逐漸變作招式的奴隸,並錯誤的幻想固定的招式能夠在真實的情境發揮效用。那些按照某種固定招式的練習,事實上是花哨的、無用的、嚴重脫離實際的練習,必然會導致其練習者走向僵化。

 

其實,格鬥之道從來不是基於個人的選擇或假想,固守套路的人,會很快發現他的選擇是缺乏機動性的,無法隨著不斷變化的格鬥動態做出隨機的適應性調整。因為對手是活生生的,動作迅捷,而不是一個機器人。換言之,一旦習慣了某種特定的門派形式,其練習者就會在自己與對手之間豎起一道屏障。事實上,他只是在演練自己那一套程式化的攻防動作,只是在孤芳自賞、自我陶醉罷了。

 

問:通過你所說的這些,似乎在武術領域中人為的事情,要比其他領域多得多。那麼對於那些想投身學習中國武術的人,你的建議是什麼呢?

 

李小龍:嚴鏡海先生與馮天倫先生都曾有過這方面的經歷,我想你聽聽他們的講述會非常有趣。他們都曾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中國武術,馮先生還是跆拳道黑帶二段高手。

 

嚴鏡海:在中國武術中,自稱大師的人比比皆是,這實在是非常糟糕。這些自稱大師的人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故作神秘,或號稱擁有某種不可知的神力,事實上他們能力平平,卻極力讓他們的學生去相信,只有達到他們所認可的階段,潛在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這類所謂的大師總是試圖製造一種神秘、令人敬畏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之中,他們的矯揉造作讓他們看起來謙虛和藹。當然,你永遠都不可能在實際的自由式格鬥中見到這些大師的身影——他們總是會說:格鬥過於危險或者我們並非街頭鬥毆的無知小子,等等。事實上,如果他們的學生坐下來認真想一想,就會很快意識到,他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們的師父在實際格鬥中做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表現。換言之,潛在的力量就是永遠潛在的力量!

 

馮天倫:還有一些所謂的集大成者,他們瞭解南派及北派、國內及國外的一切武術套路,當然也包括一切器械套路。事實上,不論在香港、臺灣,還是中國大陸,每當一本新書面市,只要拿來一讀便可瞭解,並將其中內容納為己有。這其中確實有些人擁有超凡的智慧,他們能夠把五六種套路融會貫通。當然,所有的內容都只有套路,而沒有任何自由搏擊的內容。

 

嚴鏡海:一說到自由搏擊,這些所謂的大師就沉默了。李小龍先生總是說,當跑步者做示範時,他便跑步。當游泳者做示範時,他便游泳。當拳擊手做示範時,他便拳擊。而當所謂的大師做示範時,他……不管怎麼樣,在我看來,他們就是一些耍江湖賣藝的人。因為他們從不實戰,他們只能向觀眾表演劈斷木板、身碎大石之類的雜耍表演,來代替真實的格鬥以展示其內力。

 

李小龍:那些自稱為大師的人,多年來通過宣揚自己的教條,確實累積了不少知識,建立了一套固定的推廣模式。這對於那些渴望學習武術但深感迷茫的人來說,卻是不幸的,這其中也不乏來自其他武術門派的黑帶人士。你瞧,有這麼多無所適從的人,在尋求某種更高級、更複雜的東西。於是,一旦他們遇到一些他們從未見過的不同的武術套路(是否實用已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他們便會努力去追尋。我們原本應該關注的是訓練的結果,即在格鬥中擊倒對手,但很多人卻只是沉醉於過程——不切實際的套路——僅僅只是日復一日地加以練習、以求提高。當所練習的套路越來越脫離實際,練習者也就離結果——真實的格鬥——越來越遙遠。最終,他們全部的努力都集中於過程,而結果卻被拋諸腦後。不僅如此,在這些門派中還建立了一些與實戰毫不相干的評判標準,如馬步不穩意念不當等等。

 

簡言之,儘管一個人可能會被對手擊倒,但他仍可能會說:他在踢我的時候失去了平衡,他的腳跟離地了,他的手沒有放在腰部,等等。事實上,當你憑藉自己的常識判斷來審視這些專家時,便不會被他們的錯誤所影響。換言之,一個人應該根據他在實際格鬥中的真實需要來評價其師父,而不依賴于其平時所示範的套路。如果他們擁有黑帶之類的某種段位,你要清楚,等級或段位元,跟實際能力比起來並不那麼重要,動作看起來的漂亮與否與時效性比起來也同樣顯得並不重要。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的技能高效實用,它的動作是否比別人更漂亮便無足輕重,僅靠漂亮的套路永遠培養不出超群的實戰能力。

 

問:我們見過很多大師的示範,比如,讓人用力推他的胳膊,而他卻紋絲不動,或者讓人出拳擊打他的腹部,毫髮無傷,您對此如何評價?

 

李小龍:這真的很奇怪。我的意思是,一個西方的拳擊手永遠不會像你說的那樣做。因為西方拳擊手主要是格鬥家,他的示範便是格鬥。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格鬥中,對手只會對你拳打腳踢,而不會那樣去推你。還有,我們又為何要花費數年的專門功夫只是讓我們的腹部能夠經受重擊----卻被一記標指直接插瞎呢?誠然,鍛煉腹部是非常必要的,但僅僅只有強壯的腹肌就代表他武藝高強嗎?我希望習武者能夠全神貫注於武術的本質,而不是糾結在花招枝葉之上。武術的本質就是適應無規則節奏,擊打對手以及運用簡單有效的技術。

 

 

 

 

 

注:嚴鏡海(James Y. Lee是李小龍的第一代親傳弟子及親密好友,他們的關係始於1959年,並保持終生。1964年,他與李小龍在奧克蘭開辦了一家振藩國術館並擔任助教,當李小龍遷往洛杉磯之後,他繼續運營管理著這家國術館。在遇到李小龍之前,嚴鏡海已擁有豐富的武術背景,但兩人相識之後,他便成為李小龍的熱切的追隨者。(上圖即李小龍與嚴鏡海對練詠春拳)

 

馮天倫(Leo Fong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首府薩克拉門多學習多種中國功夫,以及日韓傳統武道,精通拳擊,是李小龍奧克蘭時期的親傳弟子之一。

 

 

題圖:1964年,24歲的李小龍以中國武術家的身份,穿著鮮明的中國傳統服裝,躋身美國武壇主流,並與各武術門派西裝革履的權威人物比肩而立。事實上,不管任何時候,李小龍對於自己中國武術家的身份是極其看重的。對他來說,也許武術是不分國界的,但是武術家一定是有國界的。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四)

李小龍專項訓練:腹肌

《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章節選摘之3

譯者:溫戈  審校:朱建華  郝鋼

 



來源:blog.sina.com.cn/jkd

 

我的力量產生於腹部。它是重心的中點,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 李小龍

 

 

李小龍的身體各個部位都非常發達,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他的腹肌了。他的腰部好像細細的蜂腰一般,並且擁有完美的腹肌與線條清晰的肋間肌。李小龍有理由為他發達的腹肌感到自豪,因為他終生都控制飲食、付出巨大的努力來進行訓練。正如對其他感興趣的事物一樣,李小龍對腹肌訓練的一切相關內容都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

 

除了閱讀健美、生理學、解剖學方面的圖書之外,李小龍還有一個專門的檔夾,裏面裝滿了從各種肌肉訓練雜誌上剪貼下來的文章,這些文章詳細描述了不同健美冠軍所採用的腹肌訓練原則與計畫。李小龍遵循他的截拳道哲學,不斷進行研究,吸收有益的東西,丟棄不相關的資料,最終形成屬於自己所特有的一系列訓練方法。

 

李小龍選擇了五種主要練習方法,一般情況下,他每天都要完成其中的三種練習來鍛煉腹肌。(根據他的體能狀況,偶爾會完成全部五種練習。)下面介紹這五種練習。

 

 

5項基本腹肌練習

 

 

1仰臥起坐 

 

李小龍進行仰臥起坐的目標是鍛煉上腹部肌肉與肋間肌。他堅信,要達到腹肌練習的最大效果,必須完成相當多的重複次數(每組1520次)。進行仰臥起坐時,你需要專門的斜板或腹肌板。躺在仰臥起坐板上,雙腳固定在末端皮帶下,膝部微屈,上身彎起,讓胸部緊緊壓住膝蓋。保持這個充分收縮的姿勢12秒,然後上身慢慢放低,恢復到開始姿勢。李小龍還會將雙手置於腦後進行轉體仰臥起坐,用左肘接觸右膝,下一次用右肘接觸左膝。李小龍認為轉體起坐比普通的仰臥起坐更有效果。

 

2舉腿 

 

在鍛煉腹肌時,李小龍非常喜歡舉腿練習的效果。仰臥在平凳上,握住豎架(用來放置杠鈴的支架)。雙腿舉起,高於水平線大約18英寸(約46釐米),然後在肌肉的控制下放低,恢復到開始姿勢。(使用平凳做練習,李小龍就能在開始時讓雙腿高於地面,這就意味著當他放低雙腿時擁有非常大的動作範圍。)盡可能多地重複這一練習。李小龍還會懸掛在引體向上杠上進行舉腿練習,雙腿繃直,然後舉起至與身體成90度角,放下,恢復到開始姿勢。另外,李小龍有時會在最後一次練習時保持舉腿姿勢,雙腿來回做交叉運動。

 

3轉體 

 

這項練習可以採取坐姿,也可以採取站姿,但李小龍的首選是後者,他認為站姿轉體有更大的動作範圍。李小龍通過轉體動作來鍛煉腹外斜肌(位於腰部兩側),練成結實、緊收的腰身。進行這一練習時,雙腿挺直,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直立。握住一根長棒或輕重量杠,置於肩上頸後,在保持舒適的前提下儘量彎腰俯身。由此姿勢開始轉腰(髖部保持不動),儘量讓長棒的左端去觸碰右腳。然後立刻站直,再次重複這一動作,這次是用長棒的右端去觸碰左腳。李小龍認為最少要重複50次。

 

4蛙踢 

 

這個練習在第2章介紹過。蛙踢據說是由約翰·西格爾發明的,他曾於1960年代在賓夕法尼亞州約克縣的約克杠鈴俱樂部工作,聲稱“蛙踢能夠改善腰部的力量和形狀,同時消耗掉下腹部的多餘脂肪”。這個練習的動作很簡單——懸垂在引體向上杠上,提起膝部,接觸胸部。重複1520次。它非常簡單、有效,據說對治療腰傷非常有幫助。

 

5體側屈 

 

像站姿轉體一樣,體側屈也是鍛煉腹外斜肌的。雙腳以較寬的距離分開,雙手置於體側,其中一隻手握一隻啞鈴。雙膝保持挺直,上身向握鈴一側屈體,直到啞鈴垂到膝關節的高度。然後慢慢恢復到直立姿勢,上身可略超過身體垂直線向另一側微傾。在練習過程中,肘部與膝關節都要保持挺直。向一側重複24組,每組1520次,將啞鈴換到另一隻手,重複同樣的練習動作。李小龍認為,應在屈體時呼氣,在恢復直立時吸氣。

 

 

腹部的減脂與健康

 

 

李小龍認為,飲食狀況會最終影響腹部組織的厚度與密度。當你攝入低熱量食物、並配合充分的有氧運動和耐力訓練減掉這些脂肪組織之後,就可以只進行常規練習,並且配合適當的飲食來保持體形了。李小龍每天都訓練腹肌,使自己的腹肌非常結實、腰部緊收(腰圍最小時只有26英寸,約66釐米)。李小龍總是攝入健康食品,特別是那些高蛋白食物。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把澱粉、糖、脂肪控制在最低程度——為什麼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製造問題呢?李小龍在鍛煉腹肌或進行有氧訓練(如自行車)時,偶爾會在腰上纏一條氯丁橡膠製作的熱量帶。它能夠在特定的部位積累更多的熱量,從而排出更多的汗水,就像減肥運動者那樣。

 

 

 

腹部訓練的提示與要點

 

 

1  動作迅速,但要全神貫注

2  當你無法做大幅度練習動作時,繼續做小幅度動作,“燃燒”能量,使腹肌更加發達、線條分明。

3  每次訓練結束前,保持一段時間的腹肌緊張(如靜力收縮)會非常有效。

4  腹肌訓練的組數和次數不需要比其他肌肉訓練的次數更多。腹肌訓練並不會減脂——只有科學的營養和最少休息間隔的訓練才能幫助你減脂。

李小龍告誡他的弟子:把腹肌訓練當作減脂的手段是一種錯誤觀點。它無法達到這個目的。腹肌訓練只能鍛煉肌肉。要想減掉堆積的脂肪,你必須嚴格注意自己的營養習慣,進行跑步練習。

 

 

李小龍關於腹肌訓練的筆記與思考

 

 

腰腹能夠協調身體的各個部位,是身體的中心和發力之源。因此,你能提高控制身體動作的能力,更加隨心所欲。

我已經不再每天進行其他練習了,但仍然每天堅持做腹肌訓練。

耐心堅持每天做腹肌練習,效果很快會出現。

仰臥起坐的正確方法不是坐起再躺下,而是把自己卷起來:將背部卷起,就像卷起一張紙。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三) 

李小龍20分鐘力量與塑形訓練計畫 

《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章節選摘之2 

譯者:溫戈  審校:朱建華  郝鋼 

 


來源:blog.sina.com.cn/jkd
 

    

最重要的是,在所有的訓練中都不要借力;

採用適當的重量,確保在訓練中不會引起肌肉拉傷。

                                                                 —— 李小龍

 

 

李小龍持續不斷地研究人體肌肉生理學(Human Muscle Physiology) ,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逐步制定了明確而標準化的訓練計畫(如第4章所介紹)。隨後,李小龍根據自己的截拳道哲學思想開始了蛻變的過程,他放棄了那些不必要的訓練,以達到最精簡的程度——李小龍稱之為簡單。李小龍減少訓練重量,減少額外的蛋白飲料,直到他的體重穩定在136磅。

 

李小龍當時制定了一個新的計畫,這個計畫一直保持到他逝世,再未做過本質的改變。在最初的杠鈴訓練計畫中,他特別重視臂部的負重訓練。但現在,他意識到自己需要採用複合式負重訓練方法。這一方法同樣符合每週3天的訓練安排(李小龍認為這種安排能夠完美地達到自己的目標),如他在電影中所頻繁展示的那樣,這一計畫更加適合於整體均衡發展,並且使肌肉的輪廓更加清晰。由於這一新的計畫採用了專門的複合動作(使用更大的重量,需要更多的體能來完成動作),所以在兩次訓練之間安排適當的恢復時間或休息天數就顯得更加重要。正如李小龍的筆記所說:由於負重訓練需要重複運動,釋放大量的體能。因此,負重訓練應該每隔一天進行

 

李小龍制定的隔日訓練表顯示:他每週二、四、六進行負重訓練,每週一、三、五、日用來進行恢復和提高易被忽視的方面。負重訓練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所以在兩次訓練之間應該安排恢復與休息的時間,讓自己完全恢復體力並得到補充。

 

李小龍調整自己的訓練計畫,訓練日不再安排其他的耐力訓練或艱苦的武術訓練。這個新計畫的好處之一是——除了顯著的訓練效果之外——事實上只需要20分鐘就能完成!

 

李小龍的健身計畫有三個核心要素:伸展運動提高柔韌性,負重訓練提高力量,心血管運動提高心臟與呼吸系統功能。換言之,他是最早採用交叉訓練的人之一。這個20分鐘訓練計畫造就了李小龍在《唐山大兄》(在北美上映時名為《Fists of Fury》)、《精武門》(在北美上映時名為《The Chinese Connection》)、《猛龍過江》(在北美上映時名為《Return of the Dragon》)等影片中所展示的完美體形。

 

1. 挺舉2組,每組8

 

首先,雙手分開與肩同寬,握住奧林匹克杠鈴。曲膝,深蹲,腿、臂猛然發力,迅速將杠鈴舉至胸部,雙腿站直。稍做停頓之後,將杠鈴舉到頭頂上方,手臂伸直。稍做停頓,然後將杠鈴放低至胸部。再次短暫的停頓之後,將杠鈴放回地面。不要休息,重複做下一次,一共做8次。為了讓心肺功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只做短暫的休息,然後完成第二組——也是最後一組動作。

 

譯注:奧林匹克杠鈴,Olympic barbell,健美運動中使用的一種專業杠鈴。

 

2. 深蹲2組,每組12

 

深蹲是李小龍杠鈴訓練的基本內容。他曾剪貼了超過20篇關於深蹲的文章,並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深蹲訓練。不過在這一訓練計畫中,他採用的是標準的深蹲訓練。將杠鈴置於肩上,雙腳分開約與肩同寬。下蹲至最低姿勢,運用髖部、臀大肌、股二頭肌、腓腸肌、股四頭肌的力量站立起來,恢復到開始姿勢。然後重複第2次,第3次,直到完成12次。稍做短暫的休息,進行第2組。

 

3. 杠鈴上提2組,每組8次。

 

儘管沒有文字記錄,但是大量的間接證據以及目擊者證明:李小龍採用杠鈴上提與深蹲相結合的訓練方式。首先,他那個時期所讀的雜誌中頻繁地建議採用這種練習。其次,這種練習能夠讓李小龍在大多數人完成一個動作的時間內做完兩個連續的訓練動作,從而滿足在特定時間內達到最大訓練效果的要求。深蹲是公認的訓練全身肌肉的有效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而上提是用來強化肋部箱區和呼吸系統的。所以,在1960年代後期與1970年代早期,上提訓練被當作深蹲訓練的結束動作。上提的正確方法是:躺在平凳上,雙手分開與肩同寬,握住杠鈴,將其完全推舉至胸部上方。由此姿勢開始,將杠鈴放低至頭部後方——肘部保持微屈,以免拉傷肘部肌腱——直到杠鈴輕輕觸到地面,讓背闊肌感到舒適的伸展。由這個充分伸展的姿勢出發,慢慢地收縮背闊肌、胸肌、肱三頭肌長頭,將杠鈴舉回至原先位置。重複8次,短暫的休息後,進行下一組。

 

4. 仰臥推舉2組,每組6

 

李小龍曾練就不可思議的胸肌。有趣的是,他的個人記錄顯示他在這一時期唯一採用的最直接的杠鈴訓練就是古老的仰臥推舉。完成這一動作的方法是,仰臥在平凳上,雙手分開與肩同寬,握住奧林匹克杠鈴,將杠鈴從架上舉起,伸直手臂,使之位於胸部上方。由這個鎖定姿勢開始,將杠鈴放低至胸部。然後在呼氣的同時,將杠鈴推舉至鎖定位置。重複6次,將杠鈴放回到架上。在短暫的休息後,進行第二組——也是最後一組——仰臥推舉。

 

5. 體前屈2組,每組8

 

關於這一方法的警告:李小龍採用這種方法進行下背部訓練,但是在1970年初的一天,他舉起135磅的杠鈴(大約等於他當時的體重)——沒有進行熱身——做完了8次。在做最後一次時,隨著的一聲響,他感到下背部一陣劇痛。後來他發現自己下背部第四骶椎神經嚴重受損。造成的結果是,從那時起直到逝世他都能感到劇烈的背痛。這並不是說這種方法沒有好處——只是要確保在開始訓練前進行適當的熱身。李小龍後來告訴他的朋友和弟子丹·伊諾山度:你做這項訓練時根本不用加重量,僅用杠鈴本身的重量就夠了。如果你要鍛煉下背部,重量的增加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小心謹慎。

將杠鈴置於肩上,雙腳分立與肩同寬。腰部下彎,雙手始終握住杠鈴。繼續彎腰,直到背部與臀部成90度角,然後恢復到直立的姿勢。重複8次,短暫休息一下,進行第二組。

 

譯注:體前屈Good Morning,又可直譯為早上好

 

6. 杠鈴彎舉2組,每組8

 

杠鈴彎舉直接鍛練上臂肱二頭肌。這一方法讓李小龍練就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上臂——更不必說他在格鬥中運用有效、令人驚歎的拉引力量(擸手)。完成這一動作的正確方法是:雙手分開與肩同寬,掌心向前,握住奧林匹克杠鈴。雙膝微屈,保持穩定,收縮肱二頭肌,彎舉杠鈴到胸部高度。保持這個充分擠壓的姿勢片刻,然後慢慢放低杠鈴,回到開始姿勢。重複8次。短暫休息後,進行第二組——也是最後一組。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七)

現實生活的動力:心肺功能

《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選摘之5

譯者:楊娟   審校:朱建華  郝鋼

 


圖注:李小龍帶著他的丹麥狗在跑步

 

來源:blog.sina.com.cn/jkd 

 

 

 

你認為格鬥僅僅只是一擊?一踢?除非你能不假思索地連續地組合運用你的拳腳技巧,除非你能學習時刻保持移動和擁有足夠耐力,不然,你最好雇傭一個保鏢,或者遠離衝突。

                                                                                                                                           ---- 李小龍

 

 

1971年夏季的美國,李小龍的以上名言幾乎人盡皆知。在當時黃金時間播放的電視劇集《盲人追凶》(Longstreet)中,李小龍說了上面這段話。在這部由詹姆斯法蘭西斯主演的盲人私人偵探的電視劇集裏,李小龍飾演一位向主角傳授截拳道的李姓教練的角色,一如五年前的《青蜂俠》一樣,擔當配角的李小龍比劇中的其他演員獲得了更多影迷的青睞。

 

我提到這一切並不是在懷舊,而是在闡述李小龍所強調的耐力訓練的重要性,而這一切在當今社會尤為流行,我們稱之為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儘管《盲人追凶》這部電視劇集由斯特林·斯立芬特編劇,但李小龍在他的初稿空白處為其所做的諸多注釋,均為最後的定稿做出了很大的改動和貢獻,這其中就包括上面引文中所強調的,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靈活性的重要所在——也就是,耐力。

 

我記得,李小龍和琳達的兒子李國豪有一次和我說,在他看來,有氧訓練或者心血管訓練是現實生活的動力,因為心血管功能性訓練比舉重練習(或者力量訓練)所獲得的健身功效,在日常生活中要表現得更為頻繁。正如李國豪所說,在三分鐘一局的泰拳比賽中,無論你的肌肉多強壯,我都覺得無關緊要。如果你沒有擁有一個良好的心血管循環系統,大概45秒之後,你就可能瀕臨虛脫,而我仍然若無其事。確實是這樣!那一次與李國豪的交談,讓我想起自己曾有過的一次三分鐘一輪的手靶打擊練習的經歷,完成之後,我的五臟六腑都差點被嘔吐出來。原因呢?就是我的耐力太差。

 

遺憾的是,無論我們如何強調耐力訓練的重要性,在如今的武術教練中,仍然很少有人將有氧訓練作為他們訓練課程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雖偶有例外,但總體來說,耐力訓練,如跑步等,在他們的訓練課程中仍屬次要內容,大多數教練還只是一味的強調招式和技術的練習。這事實上是錯誤的。因為如果缺乏必要的耐力持續支持,再好的技術也將無力施展。李小龍鍾愛通過跑步來進行耐力的鍛煉,這不是什麼秘密。無論天晴或下雨,李小龍都會儘量堅持每天跑步來保持和提升自己的格鬥優勢。(他的良好體形和健康的狀態,其實也是有氧練習的結果。)事實上,李小龍認為每一位武術家天生的格鬥武器或工具都是共同的——即雙手雙腳。如果能讓工具工具之間變得和諧,就會為你的武器發揮最大效用提供可能和機會。正如李小龍所說:

 

除非有三手四腳的另類人群,或者在地球上還存在與我們的機體構造完全不同的另一群生物,否則,我們的格鬥表現方式都是相同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都只有雙手雙腳。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它們發揮最大效用?以動作路線來打比方(四肢的攻擊路線),可以是直線、弧線,可以向上、向下,也可以繞著打。在一定條件下,走某個路線出擊可能較慢,但如果條件轉變,它又可能很快。再如踢腿,你可以向上踢,也可以直踢——同樣的道理,不是嗎?說到我們的身體,你應該多問問自己:我要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和諧呢?這意味著你應該像一位運動員一樣,將跑步等其他基礎體能訓練都要結合起來進行。

 

確實如此!李小龍曾經是武術家中的佼佼者,時至今日,他在武術界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他曾練就的優異體形和體能,以及他所遺存的深刻的武學見解,始終是這個領域的里程碑。李小龍式的耐力訓練(李小龍做的比較多的有跑步、騎腳踏車、伸展運動、沙袋踢打)應該用一個漸進的方式來進行。就像肌肉力量通過訓練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你就會希望不斷增加杠鈴的重量來提升訓練效果,同樣的道理,當你的心血管功能訓練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你的耐力訓練水準也會相應地提升。

 

欲達目的,我們有兩種方法可循:一是跑步,但你需要每天漸增跑步的距離,直到自我滿意的程度。另一個要關注的是漸進式的訓練法。剛開始慢一點,然後隨著你身體適應能力的增強,逐漸加速。所有這些訓練,都將加快呼吸和心跳的頻率,同時(在密集訓練的過程中)你還會有感覺無法忍受的時候,但不用害怕,此時的你正在衝擊自身體能最大的極限。只要你沒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只需要短暫的休息便可迅速恢復。只有通過這種強制性的高強度訓練,你的體能才能不斷得到加強。

 

在身體的適應性訓練上,李小龍最強調漸進式的訓練方法,尤其是在進行適應性的有氧訓練時。比如,一旦李小龍掌握上述漸增跑步速度和距離的訓練法之後,他甚至還會在跑步訓練中負重,進行要求較高的漸進式訓練。正如李小龍所說:

 

上述都只是普通的訓練法而已。如果你想達到更高的訓練水準,就必須進行特別的體能訓練。比如說,背部負重爬山。在這種情形下,練習者必須綁上一條特製的皮帶(如同在踝關節/腕關節和腰部加重量),並可以靈活調整負重。剛開始你可以負重810磅,然後設置路程,像往常一樣訓練,但注意,一定要完成每天的訓練任務。當你感覺越來越輕鬆和容易,就每次逐漸增加1或者2磅負重,直至增加到20磅,然後你的訓練計畫才算完成。這樣的訓練,能夠增強你的體能、負重力和耐力。

 

在競走和舉重練習開始風靡之前,這是比較通行的方法,就像有氧練習一樣,只是在四肢或腰部附加一定重量並不斷漸增重量,從而改善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二)

對力量的追求

《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章節選摘之1

譯者:溫戈  審校:朱建華  郝鋼

 

 

來源:blog.sina.com.cn/jkd

 

 

力量與柔韌性的訓練是必須的。

你必須靠它們來支援自己的技術。

如果失去力量與柔韌性的支援,技術本身毫無用處。

 

                                                                             —— 李小龍

 

 

在李小龍最後一部電影《龍爭虎鬥》臨近結尾時,中國演員石堅(真正的聲音,其實是配音演員Keye Luke的)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英文臺詞。當時石堅扮演的大反派韓先生正在帶領約翰·撒克遜扮演的魯帕參觀他的私人武器博物館,他一邊走一邊說:

 

你很難把這些恐怖的武器與其創造者的偉大文明聯繫在一起。斯巴達、羅馬、中世紀的歐洲、日本武士……全都遵循一個理念:力量的榮譽。擁有力量才能擁有其他一切,沒有力量就無法生存。有誰知道,多少令人驚歎的文明都因喪失力量而無法生存,最終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蹤?

 

在李小龍的劇本手稿中還保留著後來被刪掉的一段內容——韓先生繼續邊走邊說:

 

如果沒有強者的強制執行,人類文明的最高理想——公正——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事實上,文明不正是強者的榮耀嗎?今天的年輕人不理解榮耀。生命中的意義——諸如壯麗、偉大、值得為之奮戰的許多事物——對於年輕人來說似乎顯得非常愚蠢。在他們看來,莊嚴偉大和自己毫無關係。年輕人已經不再擁有夢想。

 

韓先生為惡人找到了完美的藉口,他巧妙地解釋了人類為什麼在幾個世紀以來總是熱衷於追逐與獲得力量。

 

對力量的追求決不會過時,即使在今天,人們仍然崇尚不同形式的力量:個性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決心的力量、面對困境的力量、耐心的力量、信念的力量,當然還有身體的力量。在所有這些領域裏,我們都可以從李小龍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本書揭示了李小龍在培養其神奇力量時所使用的方法。

 

當同時代的人們還認為武術訓練僅僅是技巧的練習時,李小龍的訓練體系就已經包括了整體健身的全部內容。除了日常格鬥技術練習之外,李小龍還通過其他的訓練來提高速度、耐力、力量、柔韌性、協調性、節奏、敏銳性、時機把握能力。事實上,他的弟子伊諾山度在其著作中列出了至少41種截拳道練習者所應採用的不同訓練方法。

 

李小龍很早就明白,力量在全部訓練內容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它的自身作用(讓肌肉、肌腱、韌帶更加強壯)之外,肌肉力量的增長還可以提高自身對技術的控制能力,提高速度與耐力,改善肌肉品質,提升身體機能。當然,李小龍並沒有把力量當作開啟成功之門的魔法鑰匙。他清楚地知道力量的確切作用:它只是整體訓練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納入整體的、系統的訓練計畫之內,與其他訓練方法相結合,共同提高技術、速度、敏捷性,等等。

 

通過力量訓練提高速度

 

李小龍特別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力量訓練(特別是負重訓練)能夠提高速度與耐力。當時流行的觀點認為負重訓練只有一個作用,就是讓肌肉變得更加粗壯、塊頭更大。但李小龍在閱讀一些訓練生理學著作時,卻偶爾發現了一本由春田大學研究生教學主管克拉克所著的《測量法在健康與體育中的應用》,該書結論聲稱:速度同樣依賴於力量……一個人越強壯,他就跑得越快……而且,耐力也是以力量為基礎的。

 

這一說法並不僅僅是一個判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學實驗之上的結論,這些實驗包括卡波維奇(1951年任春田大學生理學系主任)、帕斯特拉卡關於訓練曲線的實驗,還有另外一些證明力量是提高耐力的先決條件的實驗。這一說法促使李小龍開始以極大的興趣去研究力量訓練。他關注了許多科學著作並最終確信:力量是全部身體能力的先決條件,它在武術運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力量訓練的重要性

 

李小龍堅信:武術家除了關注技術和動作之外,必須注意訓練方法。這是建立在純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例如,他曾關注一項在游泳運動員訓練中引入附加訓練方法的研究。在1950年代早期,美國游泳教練(尤其是耶魯大學的教練們)發現游泳所需的肌肉並不能在實際游泳練習中得到充分的增強,這是因為水流所施加於肌肉的阻力強度不夠充分。為了彌補其不足,他們引進了負重訓練。這些聰明的教練毫不理睬那些運動員進行負重訓練會導致肌肉僵硬的反對理由,很快發現負重訓練根本不會對游泳運動員產生負面作用,事實上,大幅度提高運動員上肢與肩背的力量,能夠讓他們在訓練中取得更大的進步。李小龍馬上意識到,他在陸地上練習武術,也是在沒有阻力的空氣中進行的,這就類似游泳運動員在水中練習一樣。李小龍在筆記中寫道,這樣的練習就像做體操,雖然有益,但作用有限,因為它無法讓肌肉通過克服逐漸加強的阻力而變得更加強壯。李小龍的結論與耶魯大學的游泳教練們是一致的:應該在訓練中加入力量訓練了。

 

抗力訓練的優勢

 

李小龍認為,手握杠鈴或啞鈴做自然的負重身體運動,可以強化四肢的每一個部位和動作,而杠鈴或啞鈴訓練大多動作簡單,幾乎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或知識。在實踐中,李小龍進一步發現,杠鈴或啞鈴訓練可以完美地適用於一切肌肉群,並使之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抗力訓練可以根據每個人的自身適應能力,通過增加重量、組數和次數,來實現標準化,並且循序漸進。另外一個吸引人的優點是,在最開始的基礎階段,李小龍的力量訓練僅需要1530分鐘即可完成,一周只需練習3次(在靜力訓練計畫中,一天只需96秒)。儘管時間很短,但這些練習使李小龍的速度、力量、肌肉、整體體能有了明顯的提高,遠遠超出他在相同時間內採取其他任何方法所能取得的效果。而且,李小龍發現力量訓練可以持續終生並讓自己不斷受益。

 

速度——力量訓練中被忽視的因素

 

力量能通過反復訓練來提高,李小龍認為,速度也同樣能通過量化訓練來提高。他指出,在一切正規武術訓練中,提高速度(出招速度與收招速度)的專項練習應該作為訓練計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李小龍發現,為了提高速度,有時候可以不增加訓練重量和重複次數,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縮短動作時間之上。李小龍會仔細地安排訓練時間,盡可能快速地完成每一個動作。同樣也會安排好每組力量訓練之間的恢復時間,在以提高耐力為目標的專門訓練中,每組動作之間的恢復時間會更短一些。

 

在速度性力量訓練中,你會發現自己無法達到平常訓練中所能達到的負重極限,但你必須使用足夠大的重量,以使自己在最後一組的最後幾次重複動作中竭盡全力。你應該像李小龍一樣,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在達到這個目標以前,不要改變重量或次數。

 

展現你自己的特質潛能

 

必須指出,在考察力量訓練的效果和益處時,你只有和自己進行比較才有實際意義。由於每個人的遺傳特質(如骨骼長度、肌束密度、神經肌效能等)存在差異,所以一個人的訓練效果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無法達到的。在特定的訓練時間段,經過一定組數、次數的訓練,只要你有進步,就會發現自己的肌肉會逐漸變得更加強壯。

 

一定要正確認識各項生理要素之間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有助於充分提高力量訓練的效率。我們知道,一些身體強壯的高爾夫球運動員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有時候力量較弱的運動員卻能將球擊得更遠?這的確很難解釋,因為節奏與協調性也是運動中的變數因素。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力量雖然重要,但實際上其他生理和心理因素具有更重要的價值。注意我說的是更重要價值。有些人認為在這類運動中,力量毫無價值,這是不正確的。如果力量較弱的運動員在保持其技巧水準的同時,增加力量、速度、肌肉耐力,他們的表現一定會更好,這是因為其體能效率提高了。這正如古語所說強者愈強。簡言之,肌肉與力量的增加,如果沒有合理運用,其作用必然是有限的。李小龍認為沒有技巧的力量是不完整的,技巧是體能發展的本質要素。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五)

李小龍:截拳道武器庫

《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章節選摘之4

譯者:楊娟   審校:朱建華  郝鋼

 

來源:blog.sina.com.cn/jkd

 

 

在截拳道訓練中,有時候一個拳法或一個踢法,必須經過每天成百上千次的反復練習,才能在神經肌肉中建立記憶,形成規範的技術動力定型,才能在實戰中自如、高效、本能化的運用這些技巧。不同于拳擊,李小龍截拳道需要不斷精進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拳擊的四種拳法(即刺拳、交叉拳、上擊拳和勾拳)。事實上,在他的《武道釋義》*一書中,截拳道武器庫標題下,李小龍就羅列了如下127種技術:

 

·10種不同的側踢

·4種前腳直踢

·1種下陰踢

·2種向上的踢法

·1種撤步直踢

·11種勾踢

·3種勾掃踢

·5種旋身後踢

·5種腳跟踢(包括直腿和曲腿兩種情況)

·8種反身直踢

·1種右前手標指

·右前手打

·6種右前手勾拳

·5種左手交叉拳

·4種右前手掛錘

·4種右手九十度擺擊

·2種上擊拳

·3種軸擊

·13種肘法

·4種膝法

·4種頭撞

·2種勾臂投摔(一個勾臂,一個不勾臂)

·2種左勾掃(右手在前或左手在前姿勢)

·2種右勾掃(右手在前或左手在前姿勢)

·2種後踢摔(右手在前或左手在前姿勢)

·2種單腿抱摔(站立或倒地)

·1種雙腿抱摔(翻轉對手運用雙腿關節鎖或脊柱關節鎖)

·2種外側的腋下鎖(右手在前或左手在前姿勢)

·2種腕鎖(一種十字腕鎖,一種是擠肘腕鎖)

·1種臥倒交叉手臂鎖(接在勾拳之後)

·1種反向折腕鎖(雙臂鎖)

·3種絞殺窒息技術

·1種抓扯頭髮的方法(近身控制對手)

·1種近戰中跺踏對方腳的方法(創痛對方)

·1種擰掐皮肉的方法(創痛對方)

·1種揪扯耳朵的方法(控制對手)

·1種抓下陰的方法

 

這些技術展示了李小龍1970年期間的研究和實踐,在這之後,其中的不少技術慢慢被拋棄了,有些則保留了下來,在李小龍生命中接下來的三年,還有更多的技術不斷被檢驗。現在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不加強訓練的話,如何能夠將所有的這些技術都變得嫺熟。

 

*見英文版李小龍圖書館系列圖書第三冊《截拳道:李小龍武道釋義》(波士頓:查理斯E. 塔特爾,1997),70—85頁。上述內容在《截拳道:李小龍武道釋義》中文版的62-68頁。

 

審校者譯注:作為科學的街頭格鬥技,截拳道雖然可以羅列出127種技術,但必須提醒的是,在同一本書中,李小龍專門列舉的截拳道上、下肢核心踢拳技術其實只有7種,即前手直沖、勾拳、掛捶、交叉拳,以及前腳脛/膝踢、側踢和勾踢,除此之外,包括李小龍在書中例舉過的所有擒摔技、地面技和無限制的自衛技巧等,都屬於截拳道其他攻擊武器選項,或核心技術的演化應用範疇。李小龍原本截拳道技戰術體系最集中的特徵,不是繁多的技術,而是七個字——精簡、直接、非傳統性。

 

題圖注釋1967年,洛杉磯振藩國術館,李小龍與穿戴全接觸實戰護具的弟子李愷為《黑帶》雜誌記者演示截拳道實戰技巧:拍手勾踢,連消帶打。

------------------------------

好功夫博客李小龍原著中文版獨家版權選摘連載(之八)

近身功夫:詠春拳黐手

《功夫之道:李小龍中國武術學習之道》選摘之3

譯者:溫戈  楊娟   審校:朱建華  郝鋼

 

 

 

來源:blog.sina.com.cn/jkd 

 


 

黐手(Chi Sao),被稱為黏手的藝術,是詠春拳(南拳流派之一,掌門人是香港的葉問師傅)獨有的訓練方法。事實上,我正是師從葉問先生學習詠春拳的。關於這種獨特的、提高手臂敏感度的訓練方法,我想首先告訴大家,要想掌握正確的黐手技巧,單純依靠書本遠遠不夠。

 

要正確地學習黐手,必須有一位內行的師傅來指引,他會逐步地引導你感受黐手中勁力的正確流動。初學者很容易把黐手視為一種推拉角力遊戲,這樣練習的話,不僅會阻礙他對黐手的理解,如果遇到厲害的對手,他將毫無招架之功。

 

黐手是流動勁力的訓練,以自己的手黐住對方的手,跟隨對方手的動作,忘掉自己,讓心靈自由,讓動作不假思索地產生。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讓自己的動作和諧地順應對手的攻擊,不要搶先,也不要加速,只需順應其變化即可。勁力通過你的手臂流動,就像水通過水管一樣。在此過程中,如果水龍頭總是被突然地打開或突然地關閉,水管就會亂抖亂顫。為避免出現這種現象,你的攻守就要順應對手的動作,流動無斷,如此一來,攻擊防禦便合而為一,不再截然對立。重要的是,不要試圖蠻力去對抗攻擊(無論身體還是精神),而要通過順應繼而實現控制,這樣便實現了本能的攻守。這一切都是以陰陽和諧的理論為基礎的。記住:一旦我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動作,仍然在支出我們的力量硬抗的話,我們就無法感受對方的動作和微妙變化,從而也就無法真正地理解陰陽在其中的應用。

 

在詠春拳中,黐手包括單黐手訓練和雙黐手訓練。通過協和地運轉手臂,練習者便可日益感受到那股流動的能量。我們應當使這種能量不停地流轉,並且細心去把握在流轉之中的每一處間隙或凝滯。隨著長期的系統的練習,你會慢慢發現你的內在勁力越來越像水一般流動,而其中的中斷點也越來越少。

 

在黐手中,每一位練習者都試圖從自己的姿勢出發去戰勝對手。伴隨著流動的能量,防禦者順應化解對手的力量,就像一葉小舟安全地在巨浪之上隨勢起伏,借助對手的力量,並與之互補。從這個角度而言,兩位練習者實際上就是一個整體的兩個組成部分。

 

除了單手訓練之外,黐手中的其他訓練姿勢都要求肘部內收。這種肘部內收的姿勢非常重要,它可以在對手突然加力攻擊,而手腕未能及時感知的時候,產生一種旋轉的封閉性的補充勁力。正如本書曾提到的,保持中線不動肘,前臂與手保持柔順,適應並不斷變化。所以,黐手中的手是柔順的,但並非軟弱無力,它充滿勁力,但決不緊張僵硬。

 

采攻勢時,黐手主要使用直線、向前的勁力;防禦時,既走弧線,也走直線。詠春拳將手肘保持在中線,讓對手圍繞自己運動。他也能夠從中心出發直線向前,然後適可而止地收回,肘部始終很好地保護自己的中線。

 

黐手中的運動與勁力的運用就像一條永遠流動的小溪,連綿不斷。出現相持狀態意味著心靈的停止”——執著於某一刻的隨遇對象。當心靈依附於某一對象時,便不再流動。

 

在黐手中,你只需去感受並且察覺對手的動作,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停下來思考,你只需順應對手的動作而動,借力打力。當你的心靈停下來思考——不論是停留于對手的動作還是你自己的動作,或者思考運動的方式方法的時候——你便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一定會被對手擊敗。當你讓自己與他對抗,你的心靈就會被他所控制。因此,不要去考慮勝負,甚至忘掉你自己(要理解陰陽是互補而非互斥)。

 

觀音,大慈大悲的菩薩,她有時候會呈現出1000只手,每一隻手均持不同法器。若她的思想停留於其中一隻手上法器,如劍的使用的話,則其餘九百九十九隻手皆為無用。因為她的思想不能停留於一隻手的使用,而必須在所有的法器之間整體一如地流轉,如此她的所有的手方可最大限度地發揮效力。

 

比如,我看到一棵樹,並且發現其中一片葉子是紅色的,假如我的思想就固定在這片葉子上,那麼,我將只看到了一片葉子而忽視了樹上成千上萬的其他葉子。如果,我並沒有將我的思想固定于一片葉子,我不帶任何成見地觀察這棵樹,我就會看見所有的葉子。記住:一葉障目,不見森林。讓你的心靈保持流動,不要停滯,你將擁有整體的洞察力。

 

因此,一旦思維被局限住,你的心靈便脫離了你自己轉而受到他人他物的控制。當心裏想著動作要迅速時,這種想法便束縛了你的心靈。在黐手達到完美境界之後,身體與四肢便可自然而然地運動,不受內心衝突的制約。自發地運用技巧,而無須通過思想意識去刻意地努力。

 

另外一個問題是,在格鬥(如黐手練習)中,思想將如何自處?當心靈集中于對手的動作,便會被攻擊的意念所佔據,當心靈集中於保護自己,便會被防禦的念頭所佔據。

 

有些武術要求將意念集中于丹田,這可以讓一個人根據環境的變化而隨時調整自己。這聽起來非常合理,而且在訓練中意守丹田也是個不錯的主意。但這仍然是一種束縛。畢竟,如果你把心靈集中於臍下三寸,這種讓意念維持在某一特定位置的想法將會阻止心靈自由的流向任何方向,其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的。

 

若你將思維置於右手,那麼你的右手就會被局限,而其他部位則會感到不適。如果你將思維置於左手,置於腿部或者身體其他部分的話,結果也是如此,因為其餘的部分都會被忽視掉。因此,不要試圖讓你的思想固定停留在某一點上,而是讓它充滿整個身體,並在體內自由流動。這樣,當你需要右手出擊時便自會使用右手,沒有片刻遲疑,也沒有任何多餘的勁力浪費(讓心靈固定某處即意味著讓思維凝結。當心靈無法自如流轉的時候,它便不成其為心靈了。)

 

當心靈充滿了整個身體,它便是適當的、健全的,當它停留於身體的任何一個特定部位,它便是偏頗的、片面的。黐手不要有任何的偏頗與停留。當心靈不再偏頗於系統化的預先設計,它自會充盈遍佈全身。一旦對手移動並欲擊倒你時,你的心靈自然會感受到這一切。當你需要用手時,手自然會根據需要做出反應。需要起腿時也是一樣。心靈可以根據環境而運用四肢。心靈便可以從任何限定其流動的觀念中(如丹田)解放出來。

 

以上文章轉自以下網址

--------------------------

聲明:本博連載,得到了李小龍原著版權引進、翻譯單位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和振藩文化傳播公司獨家聯合授權,歡迎轉載,但務請注明來源和本博資訊http://blog.sina.com.cn/jkd。謝謝您的合作。我們將陸續奉獻更多精彩內容給您,請持續關注——為更快得到發佈資訊,請將本博加關注

 

另:本博連載的李小龍原著中文版將在20109月底前出版,敬請期待。

 

www.jkdcn.co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tialart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